福建省立医院成功开展2例ACP左心耳封堵术
2017-02-14 09:27
编者按:
2017年2月10日,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陈林主任带领其团队,邀请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苏晞主任共同完成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2例。为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
陈林教授(右一)及其团队林亚洲(右三)、杨志平(左三)、张建成(左二)、陈建泉(左一)医生与苏晞教授(右二)合影
据悉,两例ACP左心耳封堵术均在省立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由陈林主任及其团队林亚洲主任、杨志平主任以及邀请的亚洲心脏病医院的苏晞主任共同进行术前会诊,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在麻醉科和超声科的协助下,两例手术顺利完成。
陈林教授、苏晞教授手术中
病例一: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8岁,患有持续性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及高血压。近一年,心房颤动症状发作频繁,半年前患者突发脑梗死,出院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等药物治疗,不耐受华法林,INR不稳定,一周前患者心慌胸闷,入院治疗。
对于这一特殊病例,心内科陈林教授决定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以预防患者再次出现脑梗。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房间隔穿刺,穿刺后导丝进入左心耳造影,通过造影图像和超声图像联合选择ACP型号,交换输送鞘管,植入左心耳后造影验证封堵效果,再进行牵拉验证封堵效果后释放左心耳封堵器ACP,完成植入。
术前食道超声
左心耳造影
ACP放置
ACP成功释放
病例二: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1岁,患有持续性心房颤动,术前分别于2014年、2015年因“持续性心房纤颤” 分别两次行射频消融术,不耐受华法林,INR不稳定,患者仍有心悸发作,入院治疗。
经专家会诊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为患者施行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造影
ACP放置
ACP成功释放
两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左心耳封堵能有效预防病人持续性房颤反复中风,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中风问题,并且患者不用再持续的口服抗凝药物。
延伸阅读: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中以及心脏病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引起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时,杂乱无章的心脏电活动代替正常心律下规则的心脏电活动,导致不稳定的快心律,可伴随心悸、气促等症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这种不正常的心律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房颤患者随访研究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5年内三分之一患者复发。一旦发生脑卒中,轻则致残,重则致死。因此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卒中。
以往治疗的重点是恢复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应用药物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应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是华法林。由于安全范围窄,需要反复监测凝血指标,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物价格高,疗效并非完美,出血并发症仍不能避免。近十多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的接受,然而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单纯的导管射频消融是不够的,特别是一些存在增加房颤血栓风险的因素,如高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史以及外周动脉斑块等,以及房颤血栓的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是医生评估房颤患者血栓风险的指标)≥2分的患者,其血栓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
正常心脏解剖图
根据Framingham研究结果,非瓣膜病性房颤引起卒中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5倍,而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更是高出常人17.6倍。非瓣膜病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其栓子90%源自左心耳。临床资料显示房颤时,心脏外科手术中切除左心耳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可随体循环进入脑血管
左心耳是从左心房向左前方凸出的耳状小囊,是左心房的一部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的产物。左心耳形状不规则,略似三角形。与光滑的左心房内壁不同,左心耳内凹凸不平,因此容易形成血栓。临床研究显示,在房颤患者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在正常心律下,左心耳因具有正常收缩能力而很少形成血栓。但是房颤时,左心耳明显增大,切失去正常的收缩能力,导致血液在左心耳淤积,非常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便随血流流向大脑堵塞脑血管,引起卒中。
左心耳封堵器示意图
左心耳封堵器
卒中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公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4%的概率发生房颤,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9%的概率发生房颤。导致房颤病人卒中的血栓90%来自左心耳,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临床研究证明左心耳封堵可以明显降低房颤患者因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卒中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