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会2017|14年后再聚首中国-东盟交流传佳话

1.png

——对话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首批国际进修生谭宁、Bambang  Budiono、李浪

  2017年11月17~19日,“2017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在中国南宁举行。在高峰论坛的会场上,当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进修的广东省人民医院谭宁教授、印度尼西亚Bambang Budiono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浪教授三位师兄弟时隔14年后,再一次坐在了一起。当年的学习和友谊为如今的合作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宝贵经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进修给三位专家带来了哪些收获?大家对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合作交流还有哪些建议?带着这些话题,严道医声网对三位专家进行了专访。

1.png

严道医声网:

      几位专家都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最早的一批Fellow,这次时隔14年之后的再聚首一定感慨良多,能否简单回顾一下当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的经历和收获?

谭宁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医院是从2000年开始招收的国际进修生。我是国立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科招收的第一个国际进修生,在2000年~2001年进修了整整一年,Bambang  Budiono教授是第二个进修生,李浪教授是第三个进修生,我们彼此各有1个月左右的交接时间,所以我们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3个师兄弟。

  对于17年前的这次学习,我非常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脏科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但让我在那里学习了一年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学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让我有机会认识了几十位师兄弟,使我有了国际视野。

  同时,感谢我们当时在那里进修的各位老师,包括当时的主任林延龄老师;当时导管室主任陈淮沁老师。陈淮沁老师现在是心脏中心的总监和心内科主任,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交往,有很多交流。Bambang  Budiono教授应该是第一次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他在当地做得也是相当不错。

Bambang  Budiono教授:

      我非常幸运能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修学员中的一员。我刚去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在一些技术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学习期间,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的进步非常大。一年之后,我这张白纸上写满了文字。对于这段学习经历,我深怀感激。除了专业方面的收获,我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指导我们的各位老师、谭宁教授、李浪教授,我们在进修期间结成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让人非常温暖。我们现在就像家人一样,这种感觉非常的好。

李浪教授:

      首先陈淮沁老师对我们特别好。他不仅教我们学技术,更教我们学如何去管理病人,如何善待病人,如何医者仁心,仁心仁术。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学到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进技术,尤其在十几年前,中国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另一方面,更新了我们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重要是在病人管理层面,让我们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我今天做学科建设也好,管理也好,很大程度上,视野、眼光和想法都得益于当时给我的影响。我觉得这方面的收获是最大的。

  我们的收获不仅是在技术层面,包括从病人的全方位管理,到先进的理念和前瞻的国际视野,给我们在回国之后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回国之后,在各自的国家都做出了更大的成绩,我们也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虽然有些技术是当时我们没有在新加坡学到的,但这种理念、眼光、视野,能够促进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创新。

严道医声网:

      中国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无论是此次召开的广西—东盟会,还是南方会,都非常重视国际学术的交流,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请问在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交往方面,几位都有什么建议?

谭宁教授:

      南方会是以港澳台和中国南方的几个省联合主办的一个心血管学术会议。海外参会国家还是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也包括东盟的很多国家。因为我们这些地区地理环境比较相似,语言文化也比较相似,交通也比较便利,所以我们学术交流起来会更加方便。特别是现在有了卫星转播,当地医院的一些手术可以转播到会场,大家的交流就更加充分。

Bambang  Budiono教授:

      就像我早上在一个讲课中提到的一样,我们要多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彼此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要有国际视野,把欧美等国家的经验引入进来。

李浪教授:

      我觉得这个交流过程,一定是多层次的交流,不仅是在专家层面,也要包括更多青年医生的交流。年轻人交流多了以后,感情就会增厚,就会彼此了解,只有在彼此了解,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创新。如果没有交流,就谈不上合作。

  另外,我们和中国东盟国家也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比如在冠心病防治这个领域,我们有相似的发病,相似的危险因素。这样,比如胸痛中心建设方面,中国现在有了很好的模式和先进的经验技术,我们也可以将其带到东盟国家。同时,像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思想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就应该向他们学习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就是说要取长补短,互补共赢。

  我们三个人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友好交流的一个佳话。14年前新加坡培养了我们,在14年之后,我们把学习到的知识和先进理念,经过在各自国家不断的创新,取得新的发展之后,继续去反哺和帮助更多的相对落后的东盟国家,去发展他们的技术。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是中国和东盟交流的美好佳话。

2.png

14年前,有关报纸报道李浪教授与Bambang Budiono教授友谊的文章《跨越国界的友谊》

3.png

李浪教授与Bambang Budiono教授在本次论坛期间合影

4.png

师兄弟三人合影

阅读数: 105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