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长生:“规范、提高”,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主题

编者按: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房颤周"学术活动即将于1月21日至1月27日隆重举行。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的培训项目,心血管病学能力提升工程之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一部分,在活动召开之际,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接受了"心在线"的专访,畅谈对该大型继续教育活动的计划与设想。以下是访谈要点总结。


Q:房颤作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目前我国在房颤的临床管理上存在哪些问题或明显不足?

马长生教授: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房颤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以说,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主战场之一。因此,如何优化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策略,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推广还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房颤的抗凝治疗率低、医生及患者对房颤危害的认识不足、治疗技术存在壁垒、部分地区医保的报销存在差异、医生和患者培训教育的规范化程度存在不足等。

        只有充分认识到目前房颤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才能促使我们积极努力寻找对策,不断提升临床工作质量,从而为全面降低房颤患者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减轻房颤人群的整体医疗负担做出贡献。


Q: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的培训项目,心血管病学能力提升工程之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一部分,"中国房颤周"学术活动对房颤综合管理、导管消融的能力提升方面将做哪些努力?

马长生教授:

        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房颤综合管理能力方面统一的培训平台和能力认证机制。针对基层医生及心内科专科医生,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受房颤综合管理培训,才能培养出水平相对较高的临床医生。因此,为了推动房颤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们希望通过"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及能力考评指标,为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降低房颤社会负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房颤周"学术活动,将于1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四地会议现场及网络平台同时举行。届时将举办14场专题讲座,计划完成19场、57例房颤介入治疗的手术直播演示。内容主要围绕房颤患者危险因素控制、室率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抗凝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及手术并发症防治、左心耳封堵等专题,以期进一步提高房颤诊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以此产生示范效应,为提高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培训效率和培训水平提供参照。


Q:面对我国不同层级的医生,对于房颤综合管理、导管消融的能力提升,我们应如何有效抓住需求进行重点培训?

马长生教授:

        首先,在技术层面,我们希望建立详尽、完备、易于操作的房颤诊疗流程和规范,并在临床实践和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更新,依据个体化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效率,推进诊疗规范化,促进规范有效的诊疗手段和高水准技术操作快速普及。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优势,建立新型高效的互联网培训支持平台,开发房颤诊疗决策支持工具,从而解决目前临床培训内容参差不齐、受众不全面等问题。

        为面向心血管专科医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将启动房颤专科服务能力培训与认证环节,依托房颤诊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批房颤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结合相关基地和单位的经验,建立起有效的推广模式,推动成熟、先进诊疗技术和诊疗规范的普及与推广,系统提高我国房颤的整体诊疗水平。通过开展房颤相关技术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加强实时远程会诊和临床指导等网络服务,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房颤诊疗能力。

        另外,我们将实时分析培训项目中所产生的数据与信息,提取房颤诊断治疗质量的关键指标,并通过问题反馈和培训教育,通过信息平台共享数据。建立包括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神经科、介入科等专业医生在内的并发症救治团队,使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能够及时高效地得到救治。


Q:您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心血管病学能力提升工程中,我们将如何评估培训效果,以期达到什么目标?

马长生教授:

        以房颤为例,我们希望建立起房颤管理的质量评估体系,鼓励尽量多的医院和医生参加,定期对各中心的抗凝治疗率、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程度、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关键指标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个医院。定期发布房颤诊疗技术的适宜性标准和报告,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新型高效的互联网培训支持平台下,实现不同层级医院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培训和质控相结合的方式,为心血管病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培训与医疗质量提高带来新的模式。

微信图片_20180117123338.jpg

图1.  科技部心律失常创新团队

微信图片_20180117123343.jpg

图2.  首创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2C3L术式,2015年向第20届美国房颤大会现场直播手术

阅读数: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