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陈茂:实现创新 医生要善于安全、平等的交朋友

编者按:

        2018年1月27日~28日,由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主办,波士顿科学公司协办的创新学院第四期成都站培训课程在成都举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陈茂教授作了“TAVI的中国化创新之路”的报告,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会后,严道医声网对陈茂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医疗创新进行了经验的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128150439_副本.jpg

陈茂教授带来创新经验精彩分享


严道医声网:

        CCI以帮助我国广大心血管医生实现更有效的创新为目标,最终促进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的转化。您作为致力于医疗创新的专家之一,如何看待CCI平台成立的意义?

陈茂教授:

        我个人认为,有这样一个平台来把我们临床医生、政府和企业非常好地联合在一起,进行以医疗创新为主的集体性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我们医生看到病人时经常会产生创新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实现者,就还是空想。但反思为什么很多医生不愿意去做科研,不愿意做创新,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这就牵涉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因为医学创新常常需要进行的是器械上的改进,材料上的改进,这是临床医生做不了的。但是,反过来,企业的负责人、工程师,坐在办公室里,也是想不出来临床需要什么的,但他们碰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其实都很简单,他要的东西我们有,我们想要的东西他有。这就是说,创新是集体性的工作。把医生、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现在CCI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严道医声网:

        您刚刚谈到了创新需要企业的支持,正如波士顿科学公司给予了CCI创新学院大力支持,请您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谈谈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和医疗器械公司开展哪些方面的合作,或者说期待来自这些企业的哪些支持和帮助?

陈茂教授:

        我在讲课时谈到,要创新要广交朋友,真正认识哪些人能够帮助你。比如今天的会是波科公司支持的。波科在R&D方面是非常出名的,它一直以全球化视野倡导“为生命而创新”。我知道它有一个十多年的项目,就是公司的工程师和美国梅奥诊所进行了非常多的交流,形成了一个团队做成的。我们也希望波科能够把这种R&D的精神,以及关注度拿到中国来。我刚才谈到了不同层面的创新,包括新的器械应用、新的适应证突破,波科也在我们中心合作进行这方面的合作,但我们更希望波科这样的国际性大企业,包括一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和中国医生一起聚焦原创的创新上,在原创化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


严道医声网:

        提到交朋友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陈茂教授:

        交朋友我认为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安全,二是平等。

        第一个关键词是“安全”。在中国的环境下,很多医生和企业交朋友会有一些顾虑,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交往都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的老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说,真的好朋友是清可见鱼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利益性的、铜臭性的关系。交朋友首先要选择朋友,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我们搞创新,交的朋友也应是愿意去做创新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平等”,就是我们要改变观念,政府、企业、医生,不是说谁求着谁,应该说大家在创新的过程中是互惠互利,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能坐在一起的,大家是平等的。

        交朋友,还有一点就是要多看多听,不能说我坐在家里,坐在办公室里,我那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砸在我脑袋上,一定是你自己去看,去了解,多聊聊才会找到的。不是每个谈话的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但是如果没有谈话的过程,你可能就没有朋友。


严道医声网:

        作为此次CCI创新学院成都站的主场专家导师,您主要和学员们分享了哪些创新理念?

陈茂教授: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CCI成都站的巡讲,并作为一个导师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今天更多的是作为一位临床医生,和大家来分享怎样来理解创新。

        我认为,创新并不只是我们原来意义上所理解的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不是完全理论化的东西,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能够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对所开展的技术能够有所突破,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创新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改变一个行业,能够改变人类的命运,但小的创新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某种术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所以现在提倡“万众创新”,是有它的道理的。创新并不是要聚焦某个大人物,提出某个大的观点,发明某个大的器械,而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可以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创新。

        作为临床医生,非常现实的是临床诊断和临床方法的创新,如何优化现有器械的治疗,突破某些现在我们所谓的禁忌症。例如,过去使用的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对有些病人效果不太好。因为有的病人相对比较危重,没有时间等你慢慢地装瓣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新型的瓣膜,于是我们就提出了能不能有一种即取即用的瓣膜,像支架一样,可以直接打开包装就可以直接放进去。基于这样的临床需求,相关厂家研发了预装载干瓣,我们也参与了这项研发。这就从临床发现问题,再通过努力把它变成临床可应用现实的一个实例。

        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创新就是真的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技术,进行原创性的创新,这是中国所欠缺的,我们也希望通过CCI这样的平台能够促成这种原创性的创新。


严道医声网:

        能否请您结合国家政策、行业氛围、临床需求等方面,谈谈您对当前我国医疗创新形势的感受和看法?

陈茂教授:

        创新的环境也非常重要。这个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局部环境,大环境是国家政策环境,我们现在搞大众创新,要做创新型的国家,做一个技术上能够引领的国家,我们就必须要鼓励更多的原创性创新。在国家层面现在已经在做了,在进行一种大的转变。但是,从局部环境看,我们现在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如CFDA、国家卫生计生委等,虽然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在政策的制定、把握、实施等方面还是稍显冗长。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就像我在课上所讲的,可以参考以色列的做法,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让政府官员主动来找到企业和专家,来看我能帮你做什么,而不是相反。这就需要一个角色的转变,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但我们需要朝这个方向来努力。


严道医声网:

        缺乏创新理念、政策、机制等多种因素导致医生在创新上参与度不够,其中关键在于建立创新机制,华西医院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在业内享有盛誉,作为“华西人”,能否请您就此和大家进行分享?同时,作为科主任,您在鼓励团队创新方面,有哪些策略和心得?

陈茂教授:

        华西医院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家医院,除了论文之外,医院特别重视创新,我们医院很多前辈医生常说,我们这种医院不创新,谁来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氛围。如去年11月份,举办了第一届 “华西创新日”的活动,当时我也非常有幸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发言。我们医院认识到,创新是未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无论是从科室进行支持方面,还是个人的薪酬方面,医院都在积极地支持和鼓励创新。在我们医院,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就是大家愿意去做新的东西。

        在这种支持下,我们的创新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如在二叶瓣、预装载干瓣等方面都取了重要的研究突破,成果均已发表在重要的国际期刊上。还有一些其它的技术,包括测量方式,也已成文了。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从模仿,到技术上的创新,适应证的创新,再发展到原创性的创新过程当中。甚至干瓣都还不是真正的原创性的创新,如何实现完全原创的创新,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我大胆预测,在最近的一两年之内,你会看到我们的从头到尾的、原创性的创新。

        总的来说,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集体的事情。这个集体既包括从下到上,也包括从上到下,还包括我们的环境。在国家重视的情况下,在更多的像波科这样的有识企业加入的情况下,在医院的引导下,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如果都能重视创新,最终我们中国的创新一定会从简单的复制、适应证的拓宽,发展到原创的创新阶段。我觉得这一天已经不会太远。

阅读数: 808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