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胡作英:ICD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治疗措施

编者按:

        随着ICD技术在国内的日趋成熟和全面推广,临床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与现实短缺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2018年1月25日,第五期“起搏风云 对话专家”手术带教活动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成功举办,活动期间严道医声网针对ICD植入操作技巧、术后管理及基层医生的植入培训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胡作英教授。


严道医声网:

        据了解,您非常重视植入技术的培训带教,组织了多期相关培训活动,结合您这方面的经验,您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基层医生的植入培训有什么样的建议和看法?

胡作英教授:

        我认为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这一期主要是ICD植入的带教活动。首先,参与带教活动的医生可以从活动中获益,里面既有接受过普通起搏器培训的县级医院的医生,也有新加入的医生,很高兴大家对这个项目的认可。其次,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我们也从这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给大家做指导,每个专家有各自特点和不同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我和我的团队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次,我们邀请到了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查咏梅教授做指导,详细探讨了梅奥对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并且今天的ICD和CRTD植入手术她都全程参与,过程中,给出很多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所以说这个活动是全方位的受益。


严道医声网:

        此次“起搏风云 对话专家”手术带教活动以ICD植入为主题,在ICD植入操作技巧和术后管理方面,您有哪些经验要和学员分享?

胡作英教授:

        我们一般都是先做射频消融,然后再考虑植入ICD,今天查咏梅教授特意提到,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一般认为先植入ICD,然后再消融。虽然消融能减少ICD放电,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根除。对于病人来说,ICD还是唯一能预防猝死的治疗措施,这一点我们做的不是很好,也是我这次学习的收获。

        事实上,我们针对到底先植入ICD,还是先消融也展开过交流探讨,各个专家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国内在这一领域还没有达成共识,期待在以后的推广实践中统一认知。


严道医声网: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三大学会联合发起了“EPCI”项目,倡导电生理医生和冠脉介入医生携手预防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猝死。您曾在HRS年会上做了相关病例分享报告。能否请您和大家分享贵院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

胡作英教授:

        EPCI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中国猝死预防工作还不够好,大家觉得无从着手,2016年美敦力公司提出EPCI项目,和我们起搏小组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设计流程开始操作,过程当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已经建立了三个流程。一是对于急性心梗病人的随访;二是对PCI术后的病人,进行三到六个月的随访;三是对单纯心衰的病人,进行三到六个月的随访。早期,我们是根据医院现有的情况去设计这个流程,我在HRS年会上做了相关病例分享报告后,有其他很多医院表示也感兴趣,我就想把它落在实处,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制定具体的流程。现在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是已经落实起步了,有些中心已将三个流程应用在具体实践中了。

        落实、连接、督促EPCI这个项目涉及到的人会很多,市级医院人员相对较少,就要充分利用退休护士、技师以及我们的随访人员,我们冠心病随访本身就做的很好,但是我们起搏小组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强统筹协调的作用,同时也要参与期中,否则,就像飘荡在空中失控的风筝,如何张弛有度拉好这个线,就是起搏小组人员要做的事情。

        最后,今天的活动非常感谢远道而来的查咏梅教授,她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非常有耐心,讲解很细致,在此表示感谢!

阅读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