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风云 对话专家丨胡作英:冠心病患者防治猝死的“利器”

编者按:

        中国作为冠心病大国之一,患者人群数量庞大,很多患者即使在接受血运重建后猝死风险仍非常高。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据支持某些冠心病患者人群植入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后死亡率显著下降。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作为国内起搏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不断丰富发展,现任起搏组负责人胡作英主任医师具有丰富的起搏植入经验。2018年1月25日于南京举行的“起搏风云 对话专家”手术带教活动上,胡教授分享了究竟哪些人群推荐植入ICD。

1.jpg

胡作英教授精彩演讲

        胡作英教授表示,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治疗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基于当前的证据,患者在PCI术后筛查心脏性猝死(SCD)风险有重要意义,SCD高危患者植入ICD可显著提高生存率那么究竟哪些人群适合植入ICD呢?胡教授通过以下三个病例向我们做出了解答。

        病例一:80岁老年男性,2013年因再发胸痛入院。既往有前壁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卒中,心导管检查显示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但患者拒绝CABG,仅接受药物治疗(ASA/他汀类)。该患者本次入院后ECG提示室速,超声示主动脉瓣中度狭窄,EF 32%,与患者协商后予以ICD治疗。植入2个月后有电风暴发生,予以药物治疗+PCI,室速终止。

        病例二:80岁老年女性,既往患冠心病、陈旧性心梗,于2013年接受药物治疗+PCI(完全血运重建)。2015年6月患者再次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UCG示EF<35%,诊断为心功能衰减、冠心病,继续进行药物治疗。12月时症状再次复发,且伴发室速,遂予以ICD治疗。

        病例三:77岁老年女性,2017年1月因急性心梗入院,冠脉造影示LAD近端85%狭窄,伴血栓形成,行紧急PCI。术后3天患者发生晕厥,ECG示房室传导阻滞,为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后仍有室速室颤发生,超声示EF 42%。遂予以ICD治疗。

        通过以上三个病例,胡作英教授指出,可以将具有ICD植入指征的人群概括为以下三类:1)急性心梗(AMI)。来对于AMI患者来说,若心梗后48h-40天内有室速发生,提示室速与AMI无关,ICD可作为二级预防策略。 2)冠心病PCI术后。2014 ESC/EACTS指南将LVEF<35%的冠心病患者在血运重建后植入ICD列为IIa类推荐。3)心衰。以上三类人群在入院时和出院随访时应行超声检查,若3到6个月后 LVEF仍<35%,则推荐植入ICD。

        但通过目前的随访调查统计显示,即使是在经验丰富的南京市第一医院,ICD植入率较欧美国家也显著不足,大多数患者植入ICD是作为二级预防,且大多数患者植入ICD是因为扩张型心肌病,而非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肌病。这也反映出目前患者对于ICD的知晓率和接受程度不足。

2.jpg

胡作英教授、查咏梅教授展开讨论

        随后,查咏梅教授也指出在ICD植入方面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中国专家对于伴发室速的患者大多会先选择消融治疗,而欧美专家则将ICD列为首选。就此差异,查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消融固然可以减少室速发生和ICD放电,但并不能减少猝死的风险。目前为止,ICD才是唯一能够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利器”。因此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发室速的患者来说,我们通常将ICD列为首选治疗手段,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若仍有室速发生,可以考虑通过消融减少室速发生。此外,目前全球范围内消融治疗成功率仅为50%-70%,若仅使用消融治疗,相当于在患者身边放置一个“定时炸弹”,患者随时都有猝死的风险。

        植入ICD对于冠心病SCD高危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普及率还不够。通过提高临床医生对ICD植入指征的深刻认识,同时提高患者对ICD的知晓率,从而提高ICD植入率,这对于减少我国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数: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