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听大咖谈|董颖雪:心脏病诊断技术的新触角ICM

编者按:

        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心电监测(ICM)已成为长程心电监测的方法之一,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普及。ICM在晕厥患者筛查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其在术后管理中的应用也值得期待。2017年11月24日-26日第十届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VF2017)举办期间,严道医声网就ICM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颖雪教授进行了采访。

微信图片_20180209191654.jpg

董颖雪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

严道医声网:

        您如何看待目前植入式心电监测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对于突破该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的困难,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董颖雪教授:

        学会一直在致力于推广植入式心电监测(ICM)的应用,因为它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手段。但是,目前应用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是医生以及患者对其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够。举办ICM临床路径大赛是提高认知的非常好的途径,此次大赛既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参与,也有很多心血管病及相关领域的新生力量参加,更广泛的调动了业内及周边学科医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

        在以往的临床实验中,更多地将他作为诊断晕厥原因,其实,ICM的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这点。ICM可以是评价房颤治疗转归的重要工具,也可以用来评价评价猝死高危疾病的临床风险值。临床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隐源性卒中患者可能前一天没有发生卒中,但第二天就发生了卒中,一夜之间从卒中的低危人群变为了高危人群;或者患者前一天没有发生室速,但第二天发生室速,如果这个患者是肥厚性心肌病,他的猝死风险则显著升高。但上述两种情况如果没有房颤和室速的证据,临床治疗选择则很局限。所以说,指南是针对更多人群的,但是,对于生与死之间选择性问题,对于猝死风险的管理问题,ICM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ICM临床路径大赛提供了非常好的临床路径,例如将ICM应用在肥厚性心肌病的管理上,它管理的不仅仅是风险,也可以对高危的其他心律失常的管理。可能在管理过程中会发现房颤,或者其他非心律失常事件引发晕厥的一些情况。总而言之,ICM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安全率,ICM临床路径大赛也确实提高了大家对心电监测的认识,并且真正的做到了脑洞大开,拓展了一些思路,为ICM更好地应用做了很好的前期铺垫。


严道医声网:

        我们有关注到在您分享的有关ICM的临床病例中,患者通过ICM明确诊断获得有效的治疗,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您认为哪些患者适合ICM?ICM的优势和临床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董颖雪教授:

        ICM是用来诊断恶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工具。广义上来讲,它可以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房颤、室速室颤、甚至频率极不规则的房颤室早,只要频率或不规则程度达到ICM的诊断范围要求,ICM都可以提供腔内图并做出准确的诊断。

        如果患者有危险因素如冠心病、心衰等,临床症状符合上述心律失常的特征,如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突发胸闷,黑蒙,甚至意识丧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部分患者会突发心率很快,随之晕厥甚至抽搐。并且持续时间非常短暂,恢复过程非常好,则符合心律失常晕厥特征。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患者可能伴有心电图异常,如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心动过缓等,这些都提示着患者可能在某一时间点,触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快速房颤,或者是房颤终止后长间歇等。所以,在筛选病例的时候,必须仔细询问病史,仔细阅读患者之前所有心电图资料,才能真正地使患者获益。

阅读数: 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