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2018|葛均波:基于神经酰胺的预测模型帮助诊断ACS——我国大型队列研究

1.jpg

2018年3月22日

中国·苏州

编者按:

  2018年3月23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在苏州隆重召开,在会中的“最新揭晓临床试验和首次公布研究”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公布了一项我国原创大型队列研究,该研究结合了近年来热议的神经酰胺,旨在将其用于诊断ACS,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预后。

2.jpg

▲ 葛均波院士作精彩发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起病急、发病重、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据统计,美国每年有新发ACS患者140万,中国每年新发250万。ACS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的心血管源性死亡率高达3%-5%,6个月内心血管源性死亡率为5%-8%,一年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5%-20%,而相比之下,稳定性冠心病的1年内死亡率仅为1%-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2%。因此如何更加准确地诊断ACS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用指标

  目前临床用于诊断心血管疾病、进行风险评估或判断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血脂水平:包括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②心腔压力指标,即BNP;③肾功能,例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④炎性指标,例如超敏C反应蛋白;⑤心肌损伤标志物,例如心肌肌钙蛋白。


多功能的神经酰胺

  神经酰胺是一类由神经鞘氨醇长链碱基与脂肪酸组成神经鞘氨脂质,属于磷脂的一种,对于多种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参与病理生理功能。神经酰胺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细胞凋亡,并放大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组织损伤。根据神经酰胺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其可能对心血管疾病具有客观的诊断、预测及治疗价值。

  某些神经酰胺已被用作预测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标志物。冠心病相关的神经酰胺分子(Cer(d18:1/16:0), Cer(d18:1/18:0), 和Cer(d18:1/24:1)以及其与Cer(d18:1/24:0)的比值被证实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因此,我们设想,神经酰胺与冠心病患者中的高风险的ACS人群存在独立相关性,将神经酰胺与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结合能够更好的评估ACS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用于在冠心病人群中诊断ACS的基于血清中神经酰胺的水平及其比值的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于ACS患者的预测能力。

  研究首先纳入了4000名存在持续性胸痛症状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建模组,用于建立预测模型。该组患者中有52.1%(n=2084)的患者在冠脉造影中有阳性发现,属于冠心病患者,而在这类患者中,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心肌酶水平,10.6%的患者被诊断为ACS。随后纳入了2084名年龄介于18-80岁的明确诊断冠心病的人群作为验证组,在验证组中的1420名患者中间进行内部验证,在664名患者中进行外部验证。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相较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ACS患者的神经酰胺水平显著升高。通过分析建模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神经酰胺比值(Cer(d18:1/16:0)和Cer(d18:1/24:1)分别与Cer(d18:1/24:0)的比值)、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是否吸烟的ACS诊断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时,AUROC达到了80.4%(95% CI:76.3%-84.4%),说明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较高。并且,建模组、内部验证组的AUC均在80%以上。

3.jpg

  该研究中,我们基于神经酰胺水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在冠心病患者中诊断ACS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价值及准确性较高。这是目前在我国开展的规模最大的系统性评估冠心病患者中神经酰胺水平的队列研究,研究中提出的预测模型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诊断ACS,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阅读数: 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