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教授团队联合意大利专家Antonio Curnis同台演绎 海河之岸迎来天津市胸科医院三大术式手术转播

1.jpg

Antonio Curnis教授与手术演示专家及团队术后合影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9月8日,海河卫生与健康国际大会暨第八届天津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进展研讨会举办期间,国内一线电生理专家以身示教。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卢凤民教授、马薇教授担任术者,同时特邀意大利电生理专家Antonio Curnis教授同台指导,带来了精彩的CRTD+房颤冷冻消融+希氏束起搏手术转播,为广大的临床电生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从基础到临床、从理念到实践的交流平台。


手术病例一:CRTD植入

2.jpg

Antonio Curnis与许静教授同台手术中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女性,63岁,主因“间断心悸20年,晕厥2次”入院,有糖尿病病史。

检查结果:

◆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病变;

◆急诊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示LV 65mm,EF 35%

左室间壁及广泛前壁心肌运动减弱。期间发生一次晕厥,心电图示尖端扭转性室速,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律。

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尖端扭转型室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功能III级;2型糖尿病

划重点:该患者属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的I类适应证;另外,有过两次晕厥史,心电图发现尖端扭转型室速,考虑晕厥和尖端扭转室速有关,是心脏性猝死预防(ICD植入)的Ⅱ类适应证,因此最终决定为患者植入CRTD。

手术过程

3.jpg

许静教授手术中

  手术开始后,许静教授首先放置右房和右室电极并测试相关参数。在植入冠状窦电极的过程中,给予镇静处理后成功植入冠状窦电极。

  随后,许静教授将CRTD植入前侧壁静脉并测试起搏参数,起搏阈值偏高。多次更换CRTD的植入位置并测试起搏参数,寻找最佳植入位置。该过程中发现后侧静脉起搏阈值也较高,不适合植入起搏电极。最终返回前侧静脉,寻找最佳起搏位点,起搏阈值为2.4V。

      针对病人出现多个部位起搏阈值较高的情况,手术专家经讨论认为,由于病人的基础病是扩张性心肌病,可能存在心肌的纤维化,因而造成各部位的起搏阈值偏高。

前or后的选择

寻找最佳起搏位点

4.jpg

许静教授手术中

“前侧静脉和后侧静脉我们都尝试了,试图寻找到更好的位置,使阈值低一点,再低一点。”许静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有两条血管可供选择:前侧静脉开始我们认为是比较好的靶静脉,所以优先选择了前侧静脉。反复测试起搏阈值,均偏高。这类患者容易出现远端阈值升高的情况,所以我们想尽量找到更好的阈值。后侧静脉比较粗,但是远端起搏阈值也非常高,只有近端可以起搏,但阈值也偏高,且容易造成电极不能固定。为了避免电极脱位,最终回到前侧静脉。” 

“这已经是我们找到最好的起搏部位。”许静教授总结道。

5.jpg

Antonio Curnis教授观看许静教授手术演示并交流策略

正在许静教授寻找合适起搏位置的过程中,Antonio Curnis教授来到了手术室。他与许静教授交流了手术的策略,并亲自上台试图寻找更合适的位置。“Antonio Curnis教授反复在后侧静脉调试,阈值还是较高。最终和我们的策略一样,仍然选择了前侧静脉。”许静教授表示,“Antonio Curnis教授与我们的策略和思路是一样的,而我们,也都抱着同一个心态——为患者找到更适合的起搏位点。

6.jpg

许静教授与Antonio Curnis术后合影

意大利电生理专家Antonio Curnis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在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起搏器治疗、CRT治疗领域颇有建树。

7.jpg

Antonio Curnis手术中


手术病例二:冷冻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一例(术者:马薇 陈炳伟)

8.jpg

马薇、陈炳伟教授冷冻球囊消融手术中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男性,53岁,主因“间断心悸5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5月前出现心悸不适,伴心慌、乏力,持续数小时不缓解,外院心电图示房颤。后就诊于我院急诊,心电图示房颤,予以利伐沙班、美托洛尔等药物治疗,之后每次查心电图均为房颤率。

诊断:心律失常 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功能I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手术过程

首先进行心房造影,可见心房前后径饱满,冠状窦偏心室侧。随后进行房间隔穿刺和左右肺静脉造影。在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冷冻消融的过程中,由于冷冻球囊的操控性不如大头球囊,因此冷冻消融效果不佳。后尝试进入左下肺静脉进行冷冻消融,该过程顺利。随后进行右肺静脉隔离。四根肺静脉隔离完成后进行基质干预和电复律,患者转复至窦性心律。


手术病例三:希氏束起搏一例(术者:卢凤民)

9.jpg

卢凤民教授希氏束起搏手术中

  会议的最后,卢凤民教授以一台精彩的希氏束起搏为本场手术演示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男性患者,69岁,主诉“间断头晕、乏力1年”。

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不适,无胸痛胸闷,无头晕、黑矇、晕厥,无恶心呕吐,持续时间不详,症状可自行缓解,未就诊。入院前1天,患者于外院行Holter检查,提示“平均心率64次/分、最慢心率40次/分、I°房室传导阻滞、II°1型房室传导阻滞、 II°2型房室传导阻滞、最长RR间期3024ms”,患者行Holter检查期间有间断头晕乏力不适,无胸痛胸闷,无头晕、黑矇、晕厥,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II°1型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II°2型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I级(NYHA),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陈旧性脑梗塞。

与家属交代病情后,决定首先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择期再行冠脉介入治疗。

经讨论选择希氏束起搏治疗。

术中短短10min即利用3830电极直接标测法标测出明显的HIS电位,HV间期48ms,同时有较好的V波A波比例。

10.jpg

电极固定后测试,呈非选择性HBP,QRS波群100ms以下,起搏阈值,感知等参数良好。

11.jpg


12.jpg

许纲、刘博江教授在会场共同讨论手术策略

13.jpg

陈炳伟教授精彩授课

近年来,心律失常及心衰领域的器械治疗经历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但对于我国基层医院的医生来说,心律失常及心衰的介入治疗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对手术过程也没有直观的认识,适应证把握也不够准确。

天津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进展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本次会议特增手术转播环节,从而加强技术的交流,使得基层医生对该技术有所了解,同时也让与会同道领略到天津市胸科医院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进步与发展,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和提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技术。

阅读数: 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