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起搏点,我可以改变心脏的结局——心脏专列·温州站

大约2300年前,古希腊先贤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豪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不仅仅道出科学的力量,还有一种极致的浪漫主义精神。

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知道了人类自身的奥秘。比如我们的心脏,为何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跳动?如果跳动出了问题,又该怎么解决?有一群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的医师,能够自信地告诉大家:只要给我一个起搏点,我或许可以改变你的心脏结局!

1.jpg

本周的心脏专列,抵达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周四是心内科专门设置的起搏器门诊随访日。很多患者起个大早,等候检查埋在自己体内的心脏起搏器。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68岁的詹阿婆,2年前因为持续性房颤安装了一个心脏起搏器,但是效果却不太好。出院没多久,此前的症状又复发,面色发黑、经常心慌冒汗、经常躺在床上走不动路。2016年后多次住进县医院,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么装了起搏器,没什么起色呢?到了当年10月份,情况糟糕到了极点,詹阿婆完全陷入了昏迷,生死攸关的时刻,家人决定转院,冒着路上猝死的风险来到温医大附一院。

2.jpg

为什么詹阿婆的病一直恶化到这个程度?原来,虽然装了心脏起搏器,但这个起搏器是单腔的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只能预防发生猝死,却没有控制持续性房颤,更无法缓解心衰。换言之,这个起搏器不能做到心脏再同步化。

什么是心脏再同步化呢?温医大附一院心内科黄伟剑主任解释到,“十个人拔河如果不同步,这一方肯定是要输掉的。心脏也一样,不同步带来的问题就是收缩力会减弱。我们让起搏器带动心脏再同步,使心脏收缩要按序、按时间同步,要快就快,该有间隙就有间隙,达到非常好的协同作用”。而把希氏束上做为起搏点,就可以完成心脏再同步化。在温医大附一院心内科医生精心治疗下,詹阿婆逐渐好转出院。现在已经身体状况稳定的她,仍然会每两三个月来医院随访。

3.jpg

随访室里另一位92岁的孙爷爷刚做完起搏器没多久,每个月都会准时来医院随访检查。孙爷爷前几年体检时,报告提示他的心脏跳得慢,可能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但他身体一直很硬朗,所以毫不在意。就在今年,孙爷爷在家突然发生晕厥,可吓坏了家人。医生诊断告诉他要安装心脏起搏器预防心脏停跳,但老人家却觉得自己这么大年龄了,装起搏器万一出问题可咋办,自己挣扎着强行要去办理出院。黄伟剑主任和苏蓝医生知道后,几度拉住这个倔强的老先生,耐心地解释他为什么需要安装起搏器,终于说服了他。安装起搏器后,不仅给孙爷爷的生命保驾护航,家人也终于放下了悬着的一颗心。

4.jpg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心脏起搏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好,目前每年我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已经超过了9万台。许多原来有猝死风险的患者,重获生活的希望。我们看到不仅器械越来越精巧,相关医学理论和技术水平已经和国际同步,甚至领先。同时通过希氏束起搏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正是体现着“寻求最佳治疗方案”这一医学使命,而这种使命感,则是推动医学不断前进的齿轮。

希望有《心脏专列》的陪伴,这个星期五也一样美丽。重要提醒!!!下期开始,《心脏专列》播出时间要提前啦,请锁定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每周三16:45,重播每周四16:45。大家明年见!

阅读数: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