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李学斌教授指导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心内科起搏团队成功植入一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本次接受手术的是一位24岁的女性患者。经过临床评估后确诊为长QT间期综合症,本次患者因发作性晕厥3年,长QT间期综合症入院。结合患者的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为猝死高危患者。
专家分析本病例特点:
(1) 年轻的LQT综合症患者;
(2) 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属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3) 无明确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
(4) 应考虑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与患方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S-ICD。
术前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左右两侧主要向量、次要向量测量结果均符合筛查标准,左侧备选向量测量结果坐姿不通过,综合以上,可以植入S-ICD。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于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10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作囊袋确保足够深度来容纳装置。于剑突下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5厘米处切开皮肤1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厘米长的34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A209,置入囊袋内,以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各术区及囊袋,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术后行诱颤测试,S-ICD正确识别室颤后成功除颤转复为窦律,除颤能量65焦耳,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影像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新桥医院心血管中心黄岚主任指出,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S-ICD系统通过皮下植入,不直接接触心腔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对于年轻患者,SICD活动限制少,能够适应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S-ICD更适合年轻、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的患者、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医院及团队介绍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心内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军心血管内科研究所。学科现展开床位243张,分为心血管内科病房、心脏重症监护单元、心导管室、心电图室、实验室和院前管理及随访中心。医院拥有各类大型专业的医疗仪器设备,医疗规模及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例数位于国际前列,整体医疗水平国内领先;已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先心病、肺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高原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获国家自然基金60余项,居国内同行前列;获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参编专著多部,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16项。科研和临床特色鲜明,设备先进,不断开拓创新,救治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了极高的社会效益。
新桥医院起搏团队
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中心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