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ADR|荆全民:作为CTO术者,你要找到自己的风格

1.jpg

对于艺术而言,风格即是魅力,风格即是个性。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在懂“她”的人眼里,同样是一门艺术。

在对北部战区总医院荆全民教授的采访中,他反复提到一点就是,作为一位CTO术者,一定要去找到和建立自己的技术风格。

2.jpg

2019年11月7日,荆全民教授正式成为国际认证的Hybrid CTO带教术者。作为ADR技术在我国的率先探索者之一,他结合自己十多年的CTO介入治疗经验,在应用Hybrid策略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对推动ADR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ADR与正向相结合让技术实现了突破

初次见到荆全民教授,面前的这位高大健壮的北方大汉,让人很难想到是一位以精细著称的CTO-PCI术者。

任何一门技艺,都有一个从陌生,到学习理解,再到精通之后的创新过程。ADR技术对于荆全民教授也是如此。

在开展ADR技术之前,荆全民教授已经是国内CTO-PCI的最优秀术者之一,而且是以正向的开通为自己的专长。对于ADR这个正向开通的另类术式,荆全民教授坦言自己最初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特别是一些现场国内外专家实践显示,ADR技术的成功率并不比原来的正向、逆向更高。

但桃子甜不甜,只有自己尝了才知道。

从去年12月起,他开始在遇到疑难病例时尝试使用ADR技术。

“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5月份,我一共做了20例ADR,我记得成功了17例,成功率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萦绕在荆全民教授心里,那就是“如果正向导丝到不了位怎么办?” 

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荆全民教授技术上的一次全面突破。今年5月,荆全民教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手术演示时,由于患者右冠钙化非常严重,导丝始终无法通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荆全民教授首次使用了Knuckle技术。

“我们采用ADR技术,前向导丝进入右冠,很快就再次进入假腔,因为前次曾失败,这次跟进微导管进入CTO病变1-2mm以后,用XT导丝做小弯来启动Knuckle,到远端以后,根据微导管指引,再次更换正向导丝来进行穿刺,最后取得了手术的成功。”荆全民教授说,“病人后来恢复得非常好,这个病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他不断尝试将ADR技术与其他正向开通技术结合使用,并在复杂CTO病变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对我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了ADR技术,我们敢于充分使用Knuckle导丝,在前向导丝控制不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快速地启动Knuckle导丝,来寻找血管腔或者血管结构。当然,我们要像做正向导丝那样,确认Knuckle环方向的正确性,然后再到闭塞远端血管正常血管腔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多体位性,去证实确实Knuckle环走形和我们血管走形是一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启动ADR技术来完成。” 荆全民教授说,“今年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做了50多例。之所以能突然快速进步,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ADR技术的理解加深了,把正向导丝技术和ADR进行了结合。

谈到ADR技术的成功秘诀,荆全民教授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导丝进入闭塞病变时要尽可能地往真腔里面靠;二是用导丝Knuckle做的时候也要建立一个多体位确认正确走行的概念。“所以,我经常在讲课里面讲,磨刀不误砍柴功,你前面做慢点做细点,就会突然发现整体时间是很短的。”

每个术者都要考虑如何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

采访荆全民教授时,正值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成立15周年。荆全民教授指出,这15年的历程,也正体现了中国CTO介入技术由浅入深,从早期的模仿跟随,到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医生手术细腻的特色,不断进行创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中国CTO-PCI术式的过程。

“喜欢看荆全民老师的手术,感觉就像荆全民老师讲课一样,沉稳、柔和、有条不紊、没有琐碎的动作和步骤,每一个复杂的手术都举重若轻的解决。”这是一位粉丝(小宋不学习)在自己文章中对荆全民教授技术风格的评价。

爱分享,爱给年轻人指导。荆全民教授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医生,让他们少走弯路。2019年兵法论道CTO病例大赛日前圆满落下帷幕,这场比赛中的很多参赛选手,都得到过荆全民教授的指导。

荆全民教授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鼓励大家多讨论病例,也常发自己有所得的病例。什么样的病例最有价值?荆教授说,“每个人都会展示自己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却鲜少有人提自己‘走麦城’。我希望我们的选手在比赛中展示的病例并不一定得是最难的,但它一定是让你最有心得的,这样的病例才是有价值的。”

正如荆全民教授所说,“CTO病例大赛更希望激发年轻医生的潜力,教给大家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如何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以此来避免在未来工作中‘走麦城’。”

3.jpg

对于CTO-PCI的学习,荆全民教授从一开始就非常强调个人风格的形成。

“每个术者都要考虑如何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他说,“我们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参考别人的长处,最后建立自己的套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程序。”

荆全民教授认为,作为CTO-PCI术者,不能只去研究CTO病变,更应该去理解病人,从整体上来把握手术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基本操作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技术特色。

“我们更希望,CTO-PCI术者建立自己的标签,通过不断的锤炼,在实践中去磨合,形成自己独到的东西,我想这样才能算得上成功。而不是专家说这个做得好,我就去做这个,过段时间碰壁了,我又换一个方向去做,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学东学西最后哪都不像。”

与硬碰硬的“拼刺刀”相比,更应学会“以柔克刚”

荆全民教授以风格独树一帜在学术界闻名,不少同行都认为荆全民教授的风格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

4.jpg

荆全民教授使用的XT的软钢丝,可以让初学者慢慢地找到感觉。“软的导丝很难穿出血管或者进入假腔。”荆全民教授说,如果可以通过软导丝寻找通道,就应该首先选择软导丝。 

在他看来,CTO病变正向导丝技术应该基于病理研究结论来确定首选导丝。以硬碰硬的“拼刺刀”策略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减少了简单操作的成功率。导丝的选择也需要介入思路的良好配合。

与硬碰硬的“拼刺刀”策略相比,荆全民教授更推崇的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他认为,做CTO-PCI时千万不要着急,不要因为病变很硬,就急于应用很硬的导丝去试行开通。

“如果你全用硬导丝通过,可能早早地就有些方向性问题控制不了,而用软导丝的话就能减少我们出错的机会,或者减少我们的难度。”荆全民教授说,“其实,CTO病变实际上是有缝隙的。”

这一说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庖丁解牛“。熟悉了病变,找到了缝隙,自然可以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庄子的《养生主》,借此谈的养生之道。荆全民教授同样认为,如果医生很着急,一味的“硬碰硬”,都会对医生的体力和情绪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病人的安全。

“我自己在进行导丝升降级时,都是非常慢的。”荆全民教授说。“我自己做CTO病变已经将近20年,我非常希望大家在做CTO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技术。提高成功率,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技术和一些小细节上,是不是用得很好。所以大家都需要不断来总结自己,不要总认为自己对,融合其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思维不能固执。”

阅读数: 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