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2019|走进南京市一腔内影像核心实验室诞生“背后的故事”

1.jpg

第十一届左主干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峰会(CBS2019)作为心血管领域富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会议,每一年都会带给我们新知识、新灵感、新思想。

今年的CBS也不例外。会议期间,江苏首家血管腔内影像核心实验室正式落户南京市第一医院。

2.png

核心实验室由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副院长牵头,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首席医疗官、被称为“IVUS之父”的Gary S.Mintz教授担任首席顾问

15年前,陈绍良教授团队就已经率先致力于分叉病变的相关研究。据了解,分叉病变有一个特点是,会采用大量的腔内影像,包括IVUS、OCT,甚至包括生理功能性检测指标FFR等,来推测下一步的处理策略。多年来,南京市第一医院在腔内影像及生理功能性临床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核心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南京市第一医院血管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推动中国血管内影像学与功能学的临床应用,并对数据资源进行高质量整合,缩小与国际差距,造福更多患者。

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QFR与OFR(基于OCT测定的FFR)发明者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与叶飞教授,请他们带领我们走进实验室“背后的故事”,并请他们谈谈核心实验室对于冠脉介入水平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3.png


涂圣贤:想要打胜仗,先要有“武器”

腔内影像学的诞生源于弥补冠脉造影的缺陷、提高病变评价的精准程度,优化手术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然而,我国腔内影像技术使用率相对较低,尚缺乏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培训。

涂圣贤教授表示,想要打胜仗,先要有“武器”。在核心实验室的成立过程中,博动医学影像提供了新技术支持,包括基于冠脉造影的功能学检查工具QFR,基于OCT的新型功能学检测工具OFR、人工智能分析血管斑块等等。

4.jpg

作为QFR与OFR的技术发明人,涂圣贤教授认为:实验室成立的核心之一是提高现有检测手段的准确率和效率。比如以前人工分析支架需要一个一个去抠去画,一个病例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分析完,如今核心实验室只需要十秒钟就可以全方面掌握支架植入情况。未来涂圣贤教授以及其所在的中心,还会继续开发新技术,与实验室展开更多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率与效率,同时降低培训门槛,提升自动化程度。

在核心实验室的创建之初,陈绍良教授就明确表示要建立一个高标准的核心实验室,不仅要有新技术,还要用大数据反哺孵化新技术。

涂圣贤教授称自己当初选择回国,就是很希望看到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原创技术的发展,并使得国内一线临床医生能把这些原创技术先用起来,同时更多到参与到一些原创技术的研发中,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国技术在发展。


张俊杰:团队核心是南京市第一医院

5.jpg

张俊杰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核心实验室的诞生是“强强联合”的结果。

“有国内永铭诚道和荷兰Medi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还有Gary S.Mintz教授担任首席顾问,这些都是服务于临床研究的,实验室的核心是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临床科研团队。”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idea来自临床医学家,优秀的研究方案还需要和统计学专家一起设计,这是第一环节。第二环节就是研究方案的实施以及数据的管理,这其中就包括了腔内影像学的数据测量。”

核心实验室还有一大作用就是临床研究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比如CBS2019上的ULTIMATE-DAPT、DKCRUSH-VIII研究者会议上,为了确保研究方案的精准实施,通过核心实验室雄厚的技术力量,对参加研究分中心的co-PI以及技师们,提供了多轮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培训。张俊杰教授称,南京市第一医院将案例分享给大家,就是想做成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想要发出更强的中国人的声音,不仅仅是去做高质量、高难度的手术,更重要的是,用高质量的数据去说服更多人。”


叶飞:核心实验室未来的方向是整合与更新

现在的腔内影像核心实验室分为两类,一类是IVUS,一类是OCT。

叶飞教授指出,未来实验室的一大方向是整合,既整合不同的腔内影像的检测手段,又整合腔内影像手段结合流体力学的检测手段,同时还有硬件软件手段的整合。全球范围内并没有这种整合的器械上市,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是走在前列。

6.jpg

核心实验室未来的另一个方向就是更新。“不单是依托现有的检测手段,还会不断引进像涂圣贤教授或者其他公司所做的已经整合好的软件系统,分析我们以往的、即将开展的各项研究。用‘与时俱进’的方式再一次测量、分析研究,会得出更多的亚组,得出更多的数据。”

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设计都是基于当前状态下腔内影像学的水平。“涂圣贤教授的OFR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例子:OCT是目前成像分辨率最高的腔内影像技术,可以清楚的显示病变性质。FFR是备受关注的生理学评价指标,对于造影界定的模糊病变可以更为客观的评价血流情况。当二者相遇,就可以同时获得斑块形态学评估和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对病变的判断更为客观全面。”

“以往的PCI概念里,支架是治疗狭窄的。然而事实是造影引导发现的血管狭窄程度,与病人的缺血程度很多时候是不匹配的。陈绍良教授一直以来主张放置支架是治疗缺血,不是治疗狭窄。病人有冠脉狭窄但是不缺血,不需要去放支架。但是单纯的造影和OCT没有办法告诉我们这个狭窄的病变会不会导致缺血。OFR则可以同时告诉你两方面的情况。”

叶飞教授还传授了一些临床上腔内影像学手段使用时机的经验:患者如果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狭窄程度小于70%,治疗之前就要优先知晓病人为什么发病,是斑块破裂,还是内膜糜烂,还是钙化结节?此时造影的局限性就显示出来了。OCT和IVUS各有千秋,有各自的适应证,因此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阅读数: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