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资讯129期|JAMA主编与中外专家访新冠病毒流行现状,COVID-19感染,婴儿也不能幸免

upfile

2020年2月第三周(总第129期)

本期内容:

▲ JAMA主编访谈:CDC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分析COVID-19流行趋势
▲ JAMA主编访谈: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数据最新解读
▲ JAMA发文报道首个婴幼儿COVID-19感染相关研究
▲ 冠状病毒期间要注意心理健康,JAMA中国研究显示抑郁增加心血管死亡
▲ 美国国住院患者大数据分析揭示冠脉血运重建患者变化趋势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对应原文

JAMA主编访谈:CDC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分析COVID-19流行趋势

image001.png

近日,世界知名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主编Howard Bauchner采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就COVID-19再中国的流行病相关数据进行解读。吴尊友教授2003年曾参与SARS工作组,在传染病流行分析方面经验丰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吴尊友教授再次上阵,收集数据并分析疾病流行趋势。

吴教授指出:就目前媒体公布的数据主要是相关部门上报疾病的数据,但中国CDC所分析的数据更能反应真实的发病率,以发病时间来看,1月23-1月24日发病已经达到高峰,而目前处于下降趋势,主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的隔离措施,目前在武汉外,病例多为家庭聚集性传播为主,还没有从家庭向社区传播。但随着春节后的人口流动,随时需要准备下一个流行峰值的出现。

从目前的数据上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死亡率约2%,低于SARS,且考虑到仍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未曾就诊,因此实际死亡率可能更低。就地区分布而言,武汉地区患者死亡率高于非武汉地区患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该病毒传染力极强,其传染性类似普通流感,但是部分患者发展迅速,可以快速进展为肺炎随着对肺炎的了解,也出现部分无症状病例(缺乏发热,咳嗽,发热,腹泻等症状但PCR阳性),然而,这部分人群是否未来会发生症状,以及是否具有传染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虽然患病主体是年龄在30-79之间的成人,但就儿童群体而言,并非对病毒免疫,早期由于儿童群体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相对较少,因此发病较少,而后由于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群体的感染。

4天前新增确诊人数14000余例无疑使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区颇感紧张,对此,吴尊友教授也给出解释:以往我们只将核酸检测确诊阳性的患者纳入新增确诊人数,而如今医疗资源的不断补充以及为了使更多患者能够早日得到治疗,我们将临床确诊(仅有症状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而无核酸检测确诊)的患者也纳入其中。这一数字乍看之下令人担忧,但是这也意味着识别出了更多潜在患者,更多患者得到了治疗。

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也有一些抗病毒药物显现出令人欣喜的效果,如Kaletra、Remdesivir还未上市,但具体效果仍需临床研究以验证。此外,COVID-19相关疫苗目前正在积极研制当中,但具体时限仍未可知,最快也要等到半年之后。

访谈中Howard Bauchner对中国在短时间就构建的火神山医院及雷神山医院也表示了惊讶和关注,对中国政府积极的管控措施延缓了疾病的蔓延也给予了高度赞扬。最后感谢吴教授及其同事夜以继日的工作,并祝愿“ Please stay Healthy”。

JAMA主编访谈: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数据最新解读

image003.png

近日,JAMA主编Howard Bauchner对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Dr. Anthony Fauci进行了采访,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最新相关数据。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传染数(R0)和死亡率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两个数值。COVID-19的R0为2.2,即平均一名患者传染2.2人;根据目前的数据估算,COVID-19整体患者死亡率约为2%,但重症患者死亡率则高达1/4。这两个数值直接反映了疫情的所处阶段及控制现状。当R0和死亡率都较高时,整体形式不容乐观;当R0=1时,意味着疫情传播趋于稳定;COVID-19的R0较高,但死亡率较低,这意味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疫情可以得到控制,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将R0降至1以下。
关于美国将如何隔离以及限制旅游是否能抑制病毒传播,Fauci解释到限制旅游并不能降低感染的进入,但可以将感染的进入推迟到中国疫情控制后。平日,平均每日有22000中国旅客入境,即使目前有所减少,对疾病的筛查及隔离措施对其政府承受能力仍旧是一个考验。
另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为是否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这类患者是否存在传染性。就目前的数据显示,答案是肯定的。如在NEJM刊登的德国的一位女性无症状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纳差,此外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腹泻、头痛等非典型症状。因此有些确诊患者并非真正的“无症状”,仅仅是无典型症状而已,这无疑为患者的筛检增加了难度。
关于病毒的传播途径Fauci也指出,冠状病毒以呼吸道的传染为主,但目前有报道在粪便中分离出病菌,但尚不能确定粪便中的病毒具有传染性,所以对此发现的解读还需要慎重。
关于动物宿主的确定,Fauci也指出即使SARS及MERS的中间宿主最后确定为果子狸及骆驼,COVID-19病毒中间宿主的确定还需要最后的基因序列确定,据此进一步推断出病毒的发展过程,从而确定病毒的真正来源,因此目前尚无定论。
COVID-19的母婴传播目前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目前已有报道一名婴儿出生30h后确诊,其母为COVID-19感染确诊患者。但是,这名婴儿的传播究竟是来源于垂直传播还是分娩期间的密切接触所致我们目前还无从得知。
至于疫情接下来的走势会如何?关于何时能够到病毒发展的拐角,根据我们既往对冠状病毒家族特性的了解,春暖花开无疑会为疫情的消退助力,我们希望5/6月前彻底平息。但是具体走势如何,未来2-4周是最重要的时刻。

JAMA发文报道首个婴幼儿COVID-19感染相关研究

image005.png

自2019年12月8日开始,一场悄无声息的疫情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截止到今天,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近七万人。若干研究提示COVID-19在老年、基础疾病较多人群中更易感。关于COVID-19婴幼儿感染的相关研究此前并无系统性报告。JAMA最新研究纳入目前国内所有的婴幼儿确诊病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纳入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6日确诊的9名1岁以下婴幼儿,对其临床特征、家庭成员情况、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7名患儿为女性,年龄最小者1月,最大者11月;在临床表现方面,4名患者出现发热症状,2名患者出现上呼吸道症状,1名患儿无症状但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另外两名患儿症状信息未知。流行病学资料方面,所有患儿均至少有一名其它家庭成员确诊;7名患儿居住在武汉或有家庭成员武汉旅行史,1名患儿与武汉则无明确关联,另外一名患者暴露因素未知。入院后并无患儿需要入住ICU或机械通气,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目前婴幼儿感染COVID-19的病例仍较少,这可能得益于婴幼儿暴露史相对较少。此外,目前家庭内传播仍是婴幼儿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存在确诊患者的家庭更应注意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及筛检,避免家族聚集性发病。 下载原文

冠状病毒期间要注意心理健康,JAMA中国研究显示抑郁增加心血管死亡

image007.png

在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抑郁已成为当今社会重大健康问题。调查显示,约一千万人口存在抑郁问题,这一数字在2025年有可能进一步增加10%。而近期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阴霾下,许多人在家待工,而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房贷等一系列生活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JAMA上来自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揭示中国人群抑郁和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使用CKB研究和DFTJ研究的数据。CKB研究(n=512712)人群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59%为女性,44065人死亡,包含18273件心血管性死亡;DFTJ研究(n=26298)人群平均年龄为63.6岁,其中55.2%为女性,2571人死亡,包含1013件心血管性死亡。多变量调整模型显示,两组队列人群中抑郁均增加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且这种关系在男性中更为显著;而就女性群体而言,仅CKB研究人群中可以看到抑郁增加全因死亡率。

这一研究结果的出现印证了对于中国人群而言,抑郁增加了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男性更为明显。因此在此特殊时期,我们抗战疫情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忽视。 下载原文

美国国住院患者大数据分析揭示冠脉血运重建患者变化趋势

image009.png

上个世纪90年代,PCI治疗是冠脉血运重建领域的里程碑式革新,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避免外科搭桥治疗而通过介入治疗达到血运重建,而近年来药物治疗的不断发展使得PCI和外科搭桥治疗的人数进一步减少。那么近年来选择PCI和CABG的患者群体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患者的结局又有何变化呢?JAMA最新研究对此给出了答案。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住院患者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2003-2016年行PCI或CABG治疗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依据年份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7,2008-2012,2013-2016)。数据显示,2003-2016年间共计12062081名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其中8687338名患者(72%,平均年龄66岁,66.2%为男性)行PCI治疗,3374743名患者(28%,平均年龄64.5岁,72.%为男性)行CABG治疗。年PCI量(366→180/100000)和CABG量(159→82/100000)均有所下降。分析PCI和CABG两组患者特征,发现高龄、男性、非白种人、低收入群体占比及有所增加,提示了血运重建患者群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社会经济状态。接受血运重建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其它危险因素占比也有所升高。此外,两组患者中心梗血运重建占比近年来也有所升高。PCI组中,STEMI和UA或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PCI后死亡率略有升高,而NSTEMI患者PCI后死亡率较为稳定;而CABG后死亡率MI和非MI人群均明显降低,提示近年来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下载原文

感谢大家关注每周“心”资讯,我们下周再见。


策划刘 巍 严道医声网

内容提供:刘 巍 高雅楠

文字校对:黄 敏    

后期制作:熊雨蒙    



阅读数: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