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 · 关心丨杨兵: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将成为未来“潮流”

1.jpg

随着无线遥测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远程随访监测系统正逐渐成为新一代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新型管理模式,而随着植入器械自动化功能的叠加、诊断数据的日益丰富,远程随访监测系统目前在临床上逐渐被重视。疫情期间,需要减少外出,甚至需居家隔离时,远程随访监测系统优势更为凸显。近期,严道医声网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对远程随访监测系统的现在和未来作了深度剖析。

01  

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应成为标配,而非选配

对于需要植入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部分患者只需在植入初期去门诊定期随访及程控,调整相关参数达到最适合患者的设置。在随后长期随访过程中,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不需要每次进行参数调整。如果配备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可以实现起搏器数据定期上传,患者无需反复去医院,既节省患者费用,也可以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分配给更需要的患者。而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可立刻记录并上传数据,完整记录了患者不适时的心电活动,避免了患者赶到医院时症状消失而无法诊断。因此,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对于患者的定期随访是最简单且最快速的方式,应该成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标配,而非选配。

采访中,杨教授通过一个疫情期间的典型案例展示了远程随访监测系统给外地患者带来的便利。

患者是一位87岁的老年女性,因房性心律失常及长间歇进行了起搏器植入治疗,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杨兵教授建议患者安装远程随访监测系统Carelink。出院后患者有不适症状,但因处疫情期间,来沪就医过程中会增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再加上患者高龄行动不便,远程系统Carelink在这特殊时期可谓是帮了大忙!杨兵教授通过远程随访监测系统进行远程诊断,发现患者不适是因为发作房颤以及心室高频上限跟踪,需要进行参数调整。在这个特殊情况下,杨教授决定协调当地医生和工程师上门对患者进行程控,三方视频远程会诊选择最适合参数,参数调整后患者不适症状立即消失。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诊疗过程:数据传输-远程会诊-参数调整,让患者真正获益。

2.png

3.png

杨兵教授通过远程数据做出诊断,并协调当地医生和工程师上门对患者进行程控

02  

远程随访监测系统的普及需多方共同努力

远程随访监测系统目前在我国的应用并非广泛,这种高效且能使医患双方获益的远程随访监测系统要进一步推广,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医生需对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充分认识,意识到其带来的意义,这是远程随访监测系统能够普及的基础之一。

其次,远程随访服务需尽早进入医保报销行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患者将更容易接受。

同时,远程随访监测系统的推广依赖于完善的远程随访服务流程及法律管理,通过构建医院之间的互联网互通合作,保证远程监测、程控等行为的合法化。像这次疫情期间的远程随访只是远程随访监测系统使用中很特殊的例子,事实上更多的患者无需调整起搏参数而是需要进行慢病管理,未来可以通过线上诊断、家庭医生远程会诊等形式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03  

大数据时代为远程随访监测系统提供良好平台

在欧美发达国家,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已经成为日常医疗应用,不仅减轻了医患双方的负担,同时对于患者的整体数据统计也更为完善。通过这种全国性数据库展开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也更具有代表性及推广性,可促进推动新器械的研发及指南的修订等。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若没有完善的数据统计,仅靠少数患者数据进行研究则无法看到全局。医学发展的未来是大数据融会贯通的时代,远程随访监测系统提供了很好平台,通过这种方式统计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产生的结论对临床更具指导意义。随着逐渐推广和普及,未来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将为更多患者带来个体化监测和保障。

阅读数: 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