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润霖院士做客CTO WEEK,讲述横跨三十年的中国冠脉介入史

1.jpg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即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

每一位介入术者,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成长过程,对于这些宝贵经历,CTO WEEK推出晚间访谈栏目,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捕捉片段,邀请介入大家,讲述心路历程,聆听鲜活故事。

4月26日晚,CTO WEEK直播间迎来第一批讲故事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他们与冠脉介入的故事。

2.jpg

忆往昔峥嵘岁月:院士的介入人生

44岁从美国开始学习介入,从零开始,作为第一批学成归来的冠脉介入医生,高润霖院士开创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多个第一。高院士通过分享亲历和感悟,从个人的经历到国家的发展娓娓道来,描绘了一幅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宏图。

3.png

高润霖院士与怀特纪念医学中心( 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梦开始的地方

1977年,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PTCA,开辟了介入心脏病学新纪元。2年后,介绍这一技术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竞相追逐,冠心病治疗开启介入时代。当时的高润霖还在读研究生,他也对这个技术产生了极强的兴趣。

1983年,高润霖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后,获得留学资格,申请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学习介入治疗。在美国,临床进修生一般只能参观,不能亲自上台操作以及接触患者,要上临床需要考取美国的医师执照。高润霖之所以选择罗马琳达大学是因为这里信奉基督教安息日会的华裔医生成立的基金会(CAPA)专门资助中国医生在该校学习进修临床,并负责给这些医生在加州政府办理临时行医执照,允许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定临床工作。因此,他可以安心在这里做一年的临床医生。除了学习介入技术,高润霖 还要熟悉导管室整个工作流程,所以他非常注意和同事搞好关系,帮技师做线下分析、帮护士清洗导管,在日常生活中也锻炼了语言,和谐融洽的关系为他以后的顺利工作铺垫了非常好的基础。

写住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记录、出院记录,跟导师查房、上台做造影,忙碌而充实。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参加了141台的PCI,做了四五百台的冠脉造影,熟练掌握了冠脉造影,初步掌握了冠脉球囊扩张(PTCA)技术,而且熟悉了患者管理系统,为回国开展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

4.png

高润霖与同事关系融洽

创业 艰难起步:球囊扩张时代

当时,介入治疗只有球囊扩张术,如果想在国内开展介入治疗,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相关设备。这时候,高润霖的好人缘发挥了作用。“导管室的同事们帮我收集导管、钢丝、球囊,都是他们打开后没有用过或没有用上的,消毒后包起来,回国时带回来了一皮箱”。

回国后,由于设备器材短缺、患者接受程度差、从事专业的医生少,国内PCI发展缓慢。“愿意接受做球囊扩张的患者非常难找到。”高润霖说,因为这项技术患者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当告诉他们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时,都不能接受。最早接受手术治疗的是一位46岁心肌梗死后的男性,由于心绞痛发作住院,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病变为前降支近端狭窄,很适宜PTCA。在和患者解释了介入的风险与获益后,他同意接受球囊扩张治疗。由于这是阜外医院第一例PTCA治疗,当时在场的医生们都很紧张,最终“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鼓励了大家,也掀开了阜外医院冠脉介入治疗的篇章。

5.png

胶片式老式造影机

“难忘的是我们把PTCA球囊扩张用到急诊”。高润霖说。

1990年一个礼拜日的晚上12点,一位64岁的老太太急性广泛心肌梗死 合并心源性休克,来到急诊室时,患者的脉搏已经非常微弱,血压也非常低,四肢冰冷、出冷汗、神志淡漠。在经过一系列药物治疗后,患者几乎没有任何改善,收入监护病房,用了大量升压药。在第二天上午查房时,当时的科主任陈在嘉教授就与高润霖商量,能否为她在IABP即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进行急诊PTCA,尽管风险非常大,但家属非常理解、非常支持。成功的PTCA后,”她的心肌经过这样的打击后,功能要半个月才能恢复,回到病房后IABP继续,升压药也继续使用,加上严密的护理。经过12天,把IABP撤掉了,第21天把升压药撤掉了。”高润霖说,后来这个患者恢复非常好,出院后也没有出现慢性心功能衰竭。

从那时开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就开始使用球囊扩张术,阜外医院也成为国内最先开始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中心。

未来属于年轻人

30多年来,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球囊扩张用于稳定性心绞痛,到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再到应用金属支架、药物支架,直到了现在开始尝试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使更多患者能承担这项技术,PCI蓬勃发展起来。

高润霖院士提到,我国的创新性研究,尤其是原始创新缺乏,中国介入心脏病学不应该只注重数量上的增长或技术方面的钻研,应该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争取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为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做出贡献。

他对青年医生寄予厚望,动情地说:“我非常荣幸能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幸见证了我国冠心病介入的整个历程,但以后的路更应该戒骄戒躁、继续前行。介入心脏病学在我国只有35年的历史,是年轻的亚学科,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互动环节:跨越冠脉介入三十年的对话

互动环节,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长岭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峻青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宇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张俊峰教授带着问题与高润霖院士沟通交流。


李妍教授:在美国怎样在手术的过程中获取导师的信任?

高润霖院士:虚心学习的心和真诚的态度,把工作做好,让大家满意。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李长岭教授:科学研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高润霖院士:有条件的话,做前瞻性研究,没条件的话,积累病例做回顾性研究。关键是研究思路。


杨峻青教授:冠脉介入技术和器械以后的发展方向?

高润霖院士:斑块消融技术研究空间不大,可吸收支架是个重要研究方向,还有其他可降解材料也可以寻找;PCI方面,稳定性冠心病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宇教授:年轻介入医生主要的进步有哪些?

高润霖院士:年轻介入医生进步很大,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思维活跃,三是外语水平普遍高,为国际交流增加了便利,四是全球视野广阔,你们的进步非常让我羡慕。


张俊峰教授:年轻医生面对误解和压力时的建议?

高润霖院士:社会的变化,会影响行业的发展。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法治的完善、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医生沟通技巧的提高,医患关系会慢慢改善,但是需要时间。


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荆全民教授分享了他对CTO的理解,并表示,CTO从初期到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年轻医生不要着急,因为大家都是从很懵懂的状态,随着不断学习和交流,思维逐渐变得清晰,一点点积累自己的操作思路和对CTO的认识。

他特别强调在做病变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耐心,要建立自己的思路,通过前人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摸索,积累一定的方法,不断学习、不断补充完善。

要做有中国特点的CTO

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开玩笑说,做CTO是“生活所迫”,十年前,CTO在当时来讲是非常耗体力,还要受X线辐射的“活儿”,当时做一台CTO要五六个小时,对人的身体的影响非常大。但从成功的角度来讲意义重大,学好CTO,做其他介入手术,特别是碰到危急的情况处理起来会方便很多。张斌教授90年代刚学CTO时,很多事情不是很清楚,通过和日本医生的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才知道CTO原来有这么多做法,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特点,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特点。所以他当时就认为中国人也应该有中国人的特点。这或许也是张斌教授CTO手术风格之所以独特的原因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担任直播间主持,钱菊英教授说道,如果没有器械的进步,做CTO根本是不成功的,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进展是成功手术的前提。所以,CTO的故事里,也少不了产品和原创的故事。


追随者、并跑者到引领者:亿万个精微铸造 6秒的辉煌

6.png

微创医疗首席技术官罗七一博士介绍,一个医学专科的兴盛不仅取决于基础研究水平、临床诊疗水平,还要看该专科相关的医疗工业制造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我国冠心病介入领域快速发展的是冠脉介入器械医疗产品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主产品占有市场,并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而微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8年,微创诞生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当时国内介入完全依赖进口,由于价格昂贵,全国每年只有几千例患者有条件接受介入术。微创开启心血管介入产品国产化之先河,冠脉药物支架系统自2004年上市以来,累计650余万套产品,救治了450余万名冠心病患者。药物靶向洗脱支架系统Firehawk火鹰和全降解可吸收药物支架系统Firesorb火鹮,标志着微创在全球冠脉支架领域实现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2018年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火鹰支架在欧洲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最低药剂量获得金标准疗效,被誉为破解了长期困惑世界医学“心”难题。

目前微创已有300余个高端医疗产品上市,在全球范围内,平均不到6秒就有一个微创产品被用于救治患者生命或改善生活品质或用于帮助创造新生命。如今,全球已有近千万患者的生命旋律因微创产品而更加和谐、长久。

这是微创的故事,一个属于医生和患者的品牌,也是从“零”的突破到六秒的跨越,从中国上海浦东走向全世界。

因为独特,所以深刻。正是有了与众不同的元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无国界,医术更无国界,正是因为一代代冠脉介入人的奋斗不息,才能在世界冠脉介入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正如莫言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在冠脉介入的发展长河中,不断有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里的事,感动一代代介入人前赴后继,继续用中国语气讲中国故事,感染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阅读数: 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