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心内科傅国胜主任、叶炀主任等,成功为一位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植入下沙院区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此次手术,傅国胜主任和叶炀主任为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209除颤器和3501除颤导线这一全新组合,该组合也是兼容MRI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国内首批植入。
本次接受手术的是一位61岁缺血性心肌病,室壁瘤,室颤,无起搏需求的男性患者,结合患者的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和电生理诱发试验等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为猝死高危。患者有自主上肢活动需要。既往有医生建议其ICD植入,患者拒绝经静脉途径植入。患者糖尿病,本身有活动需求。另患者因糖尿病本身经静脉感染风险较高,故 起搏团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术前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左侧主要向量和次要向量,右侧主要向量和次要向量的向量测量结果均符合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体表心电图筛查
手术在局醉下进行,于左侧第5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7cm,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做囊袋确保足够深度来容纳装置。于剑突左侧约1cm处切开皮肤2cm,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4cm处切开皮肤1cm,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cm长的35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置入囊袋内,逐层缝合筋膜层及皮下组织,进行DFT测试,采用50HZ交流电方式进行诱颤,SICD正确识别,经首次65J除颤成功,除颤阻抗61欧姆。缝合皮肤 ,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手术圆满成功,耗时约1小时。
DFT测试心电图
术后影像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对于上肢活动需求较多的患者,S-ICD可以有效减少导线磨损相关的并发症,能够适应更加活跃的生活方式。综合以上,S-ICD更适合年轻、上肢活动较多、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年轻患者,预期寿命超过10年以上患者,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的患者、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患者。
心脏性猝死无处不在,尤其对于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肌病,室壁瘤,频发室早室速患者,扩张型心肌病等高危猝死人群。正确评估和预防治疗尤其关键。然而由于一般ICD多为经静脉途径,影响患者肩膀运动需求,不少患者有顾虑。无疑皮下ICD的植入为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
邵逸夫心内科下沙院区继2018年以来开展多项希浦系统起搏,左束支起搏合并房室结消融治疗难治性房颤心肌病以来,皮下ICD的植入无疑再次为心脏性猝死防治开辟新术式,期待受益更多心肌病心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