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共话TAVR新选择:CHINA VALVE(HANGZHOU)2020微创心通VitaFlow®瓣膜之夜成功举办

近年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TAVR疗法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优秀的国产TAVR瓣膜为TAVR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7月28日的CHINA VALVE(HANGZHOU)会议的VitaFlow®瓣膜之夜上,国内TAVR大咖们针对VitaFlow®瓣膜应用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并对其优异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议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担任主席,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河南胸科医院袁义强教授主持会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王圣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付博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张龙岩教授、梅州市人民医院钟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力涵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斌教授和上海长海医院乔帆教授带来了VitaFlow®瓣膜病例解读和经验分享。

“国产瓣膜的成功上市大大加速了中国TAVR的发展”葛均波院士在致词中提到,2018年Martin Leon教授在TCT会议上预测2020年全球结构性心脏病的市场份额会超过冠脉介入,结构性心脏病未来充满希望。VitaFlow®瓣膜是国内首个获准上市的自膨胀式牛心包生物瓣膜,已经于去年成功上市,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能让大家对VitaFlow®瓣膜更加了解,有所收获。

1.png

潘文志:VitaFlow®在高钙化患者中的应用经验

2.png

潘文志教授分享了一例高度钙化患者中应用VitaFlow®的病例,此病例钙化严重,瓣叶瓣环明显钙化,瓣叶间钙化融合。钙化团块向下延续至左室流出道,向上延续至主动脉,并且冠脉三支多发钙化斑块。综合评估后20*40mm球囊扩张,植入27mmVitaFlow®瓣膜,释放深度2mm,释放后瓣膜形态欠佳,出现中重度瓣周漏,用22*44mm、24*40mm球囊各后扩一次,反流减少为轻度。

他总结道,本病例重度瓣膜钙化,由于钙化团块挤压瓣膜支架,使植入主动脉瓣膨胀不全,TAVR术后出现瓣周漏。对于瓣环钙化较重时,瓣膜置入后瓣环破裂风险较大,可优选具有外包裙边以及环上瓣设计的自膨胀式瓣膜。VitaFlow®内外双层PET裙边可有效减少术后瓣周漏,框架的径向阻力大,可用于扩张钙化严重的瓣膜。

宋光远:应用VitaFlow®在TAVR与冠脉闭塞的风险评估

3.png

宋光远教授对TAVR术中冠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包括瓣膜类型、STJ的高度和大小、窦部大小、自身或人工瓣叶的高度及瓣尖钙化、冠脉开口的高度、右无冠窦钙化的情况做了总结报道。他认为“STJ(窦管交界)的高度和大小是排在第一位的,回顾之前的病例,如果STJ位置比较低、大小比较小,那可能是冠脉阻塞风险较高。第二位即窦部大小,之前认为冠脉开口高度>10mm相对比较安全,但这是来自球扩瓣膜的经验,所以早期做自膨胀瓣时,如果以10mm作为标杆很多患者也会有高危栓塞风险。在窦部很大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开口高度低一些也是可以的。”

葛均波院士在点评时称,冠脉阻塞是TAVR手术中非常危险和棘手的并发症,一旦出现患者死亡率很高,需要术者的沉着冷静,对技术要求也很高,术前对患者冠脉风险进行评估对于做好术中预案非常重要。

王圣:一例冠脉高风险病例的VitaFlow®病例分享

4.jpg

王圣教授分享了一例老年女性,Type0型二叶瓣,TAVR术中球囊扩张后RCA不显影病例。术中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继续下一步瓣膜植入,但采用提前右侧桡动脉RCA预置保护导丝后放置瓣膜,造影冠脉显影,瓣膜成功释放。

针对球囊前扩后,冠脉堵塞,到底要不要继续做TAVR以及要做的话采用何种预防策略,参会专家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宋光远教授认为,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看CT,判断是球囊堵塞冠脉开口还是患者本身冠脉栓塞,如果确实是冠脉栓塞高危患者需要终止手术,先行冠脉保护再决定下一步。吴永健教授谈到,目前CT对于术中冠脉闭塞的预测准确度已经达到95%以上,如果实在预判不准还可以考虑3D打印和球囊预扩张,术前应对患者冠脉风险进行充分的预判。

付博:化衰败为神奇——VitaFlow®应用于衰败外科瓣ViV治疗的经验

5.jpg

相对于机械瓣膜,生物瓣避免了长期抗凝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主要弊端就是衰败后面临再次换瓣的问题,目前瓣中瓣手术具有和外科换瓣相似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随着瓣中瓣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心脏病学会也将主动脉瓣生物瓣植入年龄从65岁降低到50岁。付博教授带来了两例外科术瓣膜衰败后的瓣中瓣病例分享,分别选择24mm和21mmVitaFlow®瓣膜植入,患者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表现良好。

针对内外科主动脉瓣病变换瓣的差异,参会的内外科专家们展开激烈讨论,葛均波院士总结道,由于内外科术式和一些治疗的差距,目前外科生物瓣普遍偏小,这也使得其衰败后瓣中瓣难度较大,内外科医生应该多沟通交流,制定更可靠耐久的治疗方案。

张龙岩:新挑战,新机遇——VitaFlow®应用于AR患者的经验分享

6.jpg

China-DVD研究显示66%患者为单瓣膜病,主动脉瓣反流占10.65%,超过了AS患者。但是很多患者并未得到干预,由于TAVR技术的发展,80岁以上AS患者干预率达到31%,远远超过AR患者。张龙岩教授带来了TAVR技术用于AR患者的单中心经验。他带来了3例AR患者应用VitaFlow®的实际病例,总结道,在起始释放位置一般都是低位,参考流出道长度决定。释放时先慢后快,在底边没有开花锚定流出道以前,130-140次/分起搏,缓慢释放直至瓣膜“开花”。

钟炜:高难度“一站三式”TAVR+TEVAR+PBACA手术分享

7.jpg

钟炜教授分享了一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缩窄合并真性胸主动脉瘤病例,他详细介绍了手术过程,术中经颈动脉TAVR手术路径短且直,力量传输直接,控制瓣膜支架释放容易。有效组合TEVAR+PBACA,先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再使用球囊扩张缩窄部位,这样避免了过度扩张可能对主动脉造成的损伤。他总结道,本次手术的尝试证明了主动脉狭瓣窄合并多种主动脉疾病患者,“一站多式”手术方案值得考虑。

周达新教授点评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病例,患者的适应症也是有的,因为患者射血分数低除了主动脉瓣狭窄还有可能长期主动脉缩窄导致长期心脏后负荷大有关,因此PBACA是很有必要的,本例病例难度很大,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乔帆:VitaFlow®治疗瓣叶增厚伴冠脉高风险患者一例

8.jpg

乔帆教授分享了一例瓣叶增厚伴冠脉高风险患者手术病例,该病例瓣叶增厚,钙化程度轻,瓣膜容易下滑。虽然冠脉开口位置尚可,瓣叶长度较达,且无钙化,冠脉风险较大。在术中可以适当减小瓣膜尺寸,更缓慢、平稳释放瓣膜。

王斌:一例重度钙化Type1型二叶瓣的VitaFlow®病例分享

9.jpg

王斌教授分享了一例重度钙化Type1型二叶瓣的VitaFlow®病例,该患者75岁老年男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轻度反流,22mm球囊扩张后,VitaFlow®27mm瓣膜植入,术后效果良好。

针对严重钙化病变如何选择合适大小的瓣膜问题,椭圆形瓣膜释放形态后扩张的球囊大小选择的问题。周达新教授谈到,术中要预判球囊扩张程度,预判瓣膜释放后形态进行瓣膜的选择。王建安教授认为,瓣膜形态是根据术中瓣环情况、贴靠情况决定,总的来说本次做得很漂亮。

王力涵:TAVR治疗单纯AR一例

10.jpg

王力涵教授分享一例TAVR治疗单纯AR病例,该患者严重AR,STS9.23%,高起搏器植入风险,通过颈动脉途径TAVR,选用VitaFlow®瓣膜,高位释放,从进鞘到出鞘总共8分钟,手术成功。

苏晞教授点评到,本例患者虽然是反流患者,最后结果还是非常好的。他也提到对于反流患者锚定点在流出道和虚拟瓣环中如何选择。葛均波院士谈到,TAVR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二叶瓣畸形,另一个是主动脉瓣反流,目前针对AR除了JenaValve和J-Valve外还没有太多推荐,目前做的很多工作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循证学研究。王建安教授也提出,用自膨胀瓣做单纯AR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我们中心的经验是瓣环和左室流出道大小内径比较一致,而且是桶状结构,这种锚定成功几率较高。

两个半小时的分享讨论很快到了尾声,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在研讨会的最后,王建安教授总结道,本次VitaFlow®瓣膜之夜分享的病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VitaFlow®瓣膜有独特的裙边、“直筒状”的外观以及电动释放的设计,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比较值得信赖。目前在临床上也还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期待VitaFlow®二代可回收瓣膜尽早上市!

阅读数: 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