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教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和无可非议的。”作为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在以下简称《指南》)制定过程中的核心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时,谈到阿司匹林的应用,首先肯定了它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李建军教授接收严道医声网采访

微信截图_20201222112929.png

基于国外一些研究数据,欧美指南对于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的推荐做出了部分调整,这在心血管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惑。李建军教授谈到最近的变化,保持了学者独有的理智,他认为新型治疗方法不断的问世,大型临床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整个疾病的防治水平提高了,在医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阿司匹林的重新评估也是有必要的。


争议意味着发展,而并非否认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价值

“基于新近的研究,专家组对《指南》做出了一些调整,说明人们对疾病预防的认识更理性、更系统科学了,但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价值并不会被完全否认。” 李建军教授说道。
“治病于未病”的观念在中国流传已久,一级预防的重要性也无需赘述。目前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强调以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综合管理,而临床上能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药物并不多,目前可以肯定的只有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其中,阿司匹林是探索时间长、研究数据积累较多的一个药,面对目前存在的争议,李建军教授表示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否定其作为一级预防药物的地位,只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要重新对适用人群做更准确的筛选和分析,向着更健康、更科学、更有利于病人管理的方向发展。


关注药物净获益,重视一级预防精准化

任何药物都应关注其净获益,同时兼顾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效果无可争议,但临床上阿司匹林的出血并发症也确实存在。使用阿司匹林为了获得净效益就要平衡获益与出血的风险,对一级预防的人群做出调整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李建军教授指出,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需要谨慎选择适用人群,要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对于年龄大于40岁患者,如合并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者患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就更值得关注。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更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是使用阿司匹林潜在获益的人群。对于出血风险的管理,要重点关注高龄、既往有出血病史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具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重使用阿司匹林。
“国外有很多危险评分用于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体现了对疾病认知的内在逻辑,在临床上使用也更便于有序管理病人。”李建军教授还着重指出危险评分的在筛选高危人群中的作用。使用相应的危险评分系统来评估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的获益和风险,临床上可操作性更强。《指南》也强调了总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是一级预防决策的基础,对18-75岁的成人,建议使用“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和危险分层。


阿司匹林应用的展望

目前医学的发展趋势是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更安全的诊疗方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李建军教授展望了阿司匹林及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前景。目前无论他汀还是阿司匹林,只是根据一些指标判断是否应该使用,但没有一个特别精细的评分来指导个体化的用药,未来一定会有研究来量化启动一级预防治疗的阈值,这也是精准医疗的要求。在未来,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指导精准用药,也是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国患者用药依从性整体较差,阿司匹林在心血管患者人群中使用比例并不高。借此指南发布之际,呼吁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先落实到位,再把一级预防精准化做好,有助于实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
近年来,心血管领域中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发展迅猛,不断涌现出新型药物,同时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开展也带来了治疗观念的更新。李建军教授从医学整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阿司匹林面临的所谓“困惑”,客观地评价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治疗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他同时也期待中国学者在中国人群中开展更多大规模临床研究,用中国人群的数据进一步评价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阅读数: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