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在京发布

12月18日,国内首部《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在京发布。

这部共识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五大学科40多位专家历经半年撰写,期间经过2次线上全体会议讨论,8次核心专家线下讨论。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会线下参与专家合影


发布会上,共识撰写主要牵头专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介绍说,临床上很多大血管疾病合并微血管疾病,但多年来却以大血管疾病的诊治为重,而对微血管疾病不够重视。

此外,微血管疾病不仅发生于心、脑、肾,而现有国内外相关共识多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尚缺乏多学科相关微血管疾病的诊治指南共识。这份共识的制定,旨在加强各学科的融合沟通,探寻多学科微血管疾病的共同防治策略,加强对微血管疾病的认识和管理。

北京医院陈浩教授介绍了这份共识的主要内容。他介绍,微血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以直径 <500 µm 的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损伤——微血管密度、直径及功能改变,继发阻塞继而影响组织灌注为共同病生理特征的血管疾病综合征。

广义的微血管疾病除了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脑微血管疾病以外,往往还包括慢性肾脏病、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和(或)病理性肥胖等,其中以女性多见。

目前较为明确的微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遗传、低出生体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高龄等。其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就是氧化应激与炎症驱动的微血管老化过程。

微血管疾病较为普遍,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患者中约有60%可能患有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脑微血管疾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5%。

陈浩教授指出,临床上需要关注二者的紧密联系,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分层应纳入到患者冠心病整体风险评估中,依据患者有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的管理患者。 

肥胖是管理微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医院王晓霞教授介绍,纵观全球肥胖相关指南共识其治疗重心均是减重,而肥胖造成靶器官损害的核心是微血管疾病,由此所致的心力衰竭、肾脏损害屡见不鲜,这些指南共识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而当前发布的这部多学科共识比较超前,强调对于肥胖不仅要注意减重,还应重视患者微血管疾病的防治。

对于微血管疾病的评估,迄今尚无可以在人体内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技术。对于微血管病变患者来说,在诸多无创伤性诊断技术中基于PET技术测算出的心肌血流数据最具预后预测价值。不过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国内该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北京医院艾虎教授介绍了应用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指数(IMR)这种有创性评估方法,IMR通过检测远端血管压力和血液流速所得。

共识推荐,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可采用在结合患者接受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通过有创性技术进行评估,检测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完整性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参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指出,不同区域不同医院评估微血管疾病技术的可及性较有差异,另外实际工作中还需考虑到患者医疗负担、X线辐射等因素,因此还要根据具体临床实践更好处理这些问题。

发布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北京医院汪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史冬梅、上海中山医院孙爱军、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天津市人民医院姚朱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等众位教授以不同形式参与了会议,《中国循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阜外医院杨进刚教授主持了会议。

最后,杨杰孚教授对各位共识撰写专家表示了感谢,同时表示共识的制定是第一步,今后将会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学术活动加以推广共识,以期让更多医生关注微血管疾病,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阅读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