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2020丨张长东:心房分流术年度报告
微信头条900x380.jpg

当前,我国进入结构性心脏病快速发展期。

未来,结构性心脏病将会引领介入心脏病学第四次革命,将心脏病介入治疗推向更高的黄金时代。

2021年1月31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度总结会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发布会隆重召开。

微信图片_20210131132920.jp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张长东教授介绍了心房分流术相关的进展。

中国已成为心衰大国

中国是心衰大国,心力衰竭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及增加居民负担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

中国高血压调查(2012-2015)数据显示,中国31个省份22158名社区参与者中,≥35岁人群心力衰竭整体患病率为1.3%。

以此推算,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人数高达1370万。其他研究数据同样显示,在住院患者中,心力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约为20~50%左右。

心房分流术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已发展较成熟的器械治疗之外,心房分流术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于体液潴留、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心房分流术的原理在于通过介入的方法在房间隔放置心房分流器,实现分流减压,以此缓解心衰症状。

微信图片_20210131132948_副本.jpg

目前心房分流术的产品包括InterAtrial Shunt Device、Ventura、Atrial Flow Regulator、NoYa System、Transcatheter Atrial Shunt System和D-shant等不同的器械类型,每种器械具有各自的结构特点。

微信图片_20210131132954_副本.jpg

心房分流最早主要应用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后逐渐扩展至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复杂先心病、V-A ECMO和左心发育不良等疾病。 

微信图片_20210131133003_副本.jpg

早期研究结果发现,心房分流术后可立即为患者带来明显的获益:活动耐量提高,包括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等评估指标的改善。

但一些远期指标,如再住院率、心衰相关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左心室大小和收缩功能以及器械的长期维持性尚不明确,仍需要长期随访结果的验证。


此外,心房分流技术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V级患者的暂时性低血压:可能与器械孔径大、心脏短期不耐受有关;

◆孔径变窄或闭塞:与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有关;

◆手术成功率与心包填塞并发症:与操作方法及技术复杂性有关;

◆长期获益决定因素:包括孔径长期维持和纳入指征及死亡危险因素。

中国在心房分流器械领域有以下两项创新:

其一为介入无植入的理念,通过射频挛缩技术实现无植入、实时可调;

其二为精准治疗的理念,实现分流量可控可调、装置可更换、可二次干预。

目前,两个设计理念均已着手启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心房分流术的未来发展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吴永健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孔祥清教授对心房分流术相关的进展进行精彩点评。

吴永健教授首先强调,中国是心衰大国,心房分流术仍处于起始阶段和探索阶段,仍需要更多临床实践和研究数据的支持。

孔祥清教授随后补充道,心房分流术对于心衰治疗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尤其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其次,心房分流术是一项技术,未来可能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包括右心衰竭等。

最后,孔祥清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目前研究数据显示心房分流术对于一些“软”终点事件有所改善,但对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再住院率等“硬”终点是否有帮助,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总之,心房分流术是一项新技术、新理念,未来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33_688_08b5127c290514e5b4c0a52527b63f60_2dd6b47c807c8a325d0a9bc1bd196250.png

扫码回看直播


阅读数: 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