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清教授:高血压患者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的对策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近年来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观念有所改变,但仍然有适合的应用人群。”近日,指南高血压部分的执笔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专访,就高血压患者如何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1.jpg


张宇清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我国高血压防控现状堪忧,仍需加强管理

张宇清教授介绍,根据2015年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从阜外医院高润霖院长和黄增武教授共同领导的十二五有关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目前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在26%左右,大概四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位高血压病人。高血压整体知晓率接近50%,治疗率约40%。知晓的这部分高血压人群中,大部分进行了治疗,但治疗的达标率并不高,只有16.8%,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同期的欧美国家达标率至少要在40%以上,美国能够接近60%,所以我国高血压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未控制达标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我国ASCVD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血压防控亦不容乐观,采取优化的综合性一级预防措施以改善高血压患者整体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下阿司匹林仍可获益

合理使用有循证依据的药物是心血管一级预防重要的环节。张宇清教授表示,过去相关的一级预防指南对阿司匹林的推荐强度比较高,然而近年来新的一些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其获益和风险比有下降趋势,尤其是在高龄和ASCVD低危患者中,出现了在一级预防当中出血的风险要大于获益的情况。所以欧美指南对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持否定和审慎态度。
《指南》专家组回顾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综合分析这些结果,发现阿司匹林仍然是有适合应用的人群。《指南》建议40-70岁人群中,ASCVD高危合并一项风险增强因子患者,同时不具有高出血风险,是适合应用阿司匹林的。


日常工作中,如何以高血压为切入点筛选高危患者?

高血压虽然在整个的心血管防控当中起到主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作用,其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血脂异常(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吸烟、糖尿病进一步促进ASCVD的高发。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仍强调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由于高血压更加容易发现,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控一个切入点。

高血压患者是否应用阿司匹林,首先应按照指南推荐,筛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则属于ASCVD的高危人群。其次,需评估是否存在指南列出的其他增强因子,如早发心肌梗死家族史,血脂、血糖或血压控制不佳,CAC积分明显升高等。在多重的危险因素都聚集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仍然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指征。


严格把控,阿司匹林出血风险可防范

张宇清教授首先强调了血压控制对于预防出血的重要性。过高的血压,尤其是在160/100mmHg以上,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收缩压<150mmHg)以下。为防范阿司匹林出血风险,还应以排除高出血风险人群。既往有出血病史尤其是消化道出血史、近期的大手术人群、高龄患者(>70岁)、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等,都是出血的高危人群,这部分患者是谨慎应用的人群。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具有实际意义

目前临床上以影像学判断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作为诊断ASCVD的一个重要标准。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促发的、持续演变的过程,在患者发生临床事件之前可能已长期存在。目前的检测手段无法真正区分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而且对所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并及时识别出ASCVD患者并不现实。对那些尚未出现症状或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同时具有多个高危因素的患者,严格区分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时间点,在临床实践中不易实现。因此,筛选心血管高危人群,排除高出血风险的人群,阿司匹林使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最后张宇清教授总结表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特别强调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高血压虽然在整个的心血管防控当中起到主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作用,其他的危险因素可进一步促进ASCVD的高发。由于高血压更加容易发现,即测量血压即可诊断,因此高血压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控一个切入点。从控制血压来入手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疾病防控,采取包括合理使用阿司匹林在内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png
阅读数: 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