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言:培训与教育是胸痛中心各环节协调运行的前提条件
        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梗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鉴别,以尽早明确胸痛原因。由于ACS发病率高,已成为急性胸痛的主要原因,且ACS致死致残率高,因而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病中最主要的直接致死原因,对于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救治的关键是要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ACCF/AHA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将PCI列为最重要的再灌注方法。基础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证据都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效果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时间密切相关,起病后3小时以内是实施再灌注治疗,开通闭塞血管的黄金时间窗。由于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挽救更多的频危心肌,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指南强烈建议尽可能早地为合适的患者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使用首次医学接触-器械(F2D)时间来评估冠脉介入中心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效率,指南推荐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心的F2D时间应该小于90分钟。但中国STEMI的救治很不规范,北京急性胸痛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北京三级甲等医院的平均D-to-B时间为138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82分钟,说明我国的STEMI救治水平亟待提高。我国STEMI救治效率的不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国内多个中心的数据和经验,主要原因如下:(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还包括主动脉夹层、肺梗塞等,胸痛表现的多样性和相关诊断的复杂性常导致诊断不及时而引起对应治疗的延迟。(2)ACS治疗不足现象明显,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China PEACE研究结果表明,我国STEMI普遍存在诊疗不规范现象,在适宜实施紧急再灌注治疗的人群中,仅有一半的患者真正接受了再灌注治疗。(3)各种原因导致ACS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
        但是,在我国,很多中心缺乏统一标注的胸痛患者诊治流程,患者到达医院就医后,相关科室也缺乏统一紧密的协作,这不可避免地延长了F2D时间,影响了再灌注治疗的效果。研究证实延长的F2D时间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率明显增加。当病人到达医院后90min内开始介入治疗院内死亡率为3.0%,91-120min 死亡率为4.2%,121-150min 死亡率增加至5.7%,当 F2D时间超过150min 后病人的院内死亡率可高达7.4%。因此,简化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优化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尽可能缩短F2D时间,将可显著提高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学者对美国13387例STEMI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做心电图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最具改进潜力,因此提倡由急诊医生快速启动急诊冠脉介入小组,去除心内科医生会诊的中间环节,从而显著减少F2D时间。为了尽可能快地激活急诊冠脉介入团队,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均已采用急诊室医生直接激活急诊冠脉介入团队的激活模式,并显示在缩减F2D时间方面效果显著。而胸痛中心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缩短STEMI患者F2D时间,提高急诊PCI的效率,通过建立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的合作架构,创建可进行快速疾病诊断、准确风险评估和高效治疗手段的诊治平台,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STEMI的能力,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如何使胸痛中心安全、有序地运行,教育和培训是其前提条件。因为胸痛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合适的时间内将合适的胸痛患者送至合适的医疗机构接受合适的治疗”的机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胸痛中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由于胸痛中心建设所涉及到的部门较多,例如在医院内部,除了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外,心脏外科、胸外科、呼吸科、皮肤科等相关临床学科、放射科(含CT室)、超声科、检验科等辅助检查科室以及医务管理等部门均与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日常运作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胸痛中心必须与当地的医疗急救部门即120系统和周边的基层医院或社区医疗单位等进行紧密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社会效益。要达到多学科多部门紧密协作、一致行动的目标,必须建立整体的救治原则、快速反应体系、协同和管理机制以及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但上述原则通常是由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协调制订,在胸痛中心成立之初,其它相关部门对胸痛中心的运作原则、要求、体系和各项流程缺乏充分的了解,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和培训,使胸痛中心所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人员在全面了解胸痛中心的主要目标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使整个胸痛中心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各部门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提高区域性协同救治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胸痛中心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胸痛中心成立之日起,其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需要胸痛中心协调小组统一分析讨论,并生成有效的改进措施,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则是促使改进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步骤。在胸痛中心建设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常涉及多个领域,不但包括临床诊治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人力资源分配、信息数据的传输共享、诊治流程的更新优化等,尤其是临床诊疗以外的知识是大部分临床医务工作者所缺乏的,必须通过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在胸痛中心各环节工作人员中完成新知识的传递与更新,从而推动胸痛中心的不断完善。
阅读数: 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