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CCHC丨滕皋军院士:外周介入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图片图片

外周介入是在影像指导下,通过微创手段对心脏冠脉血管疾病以外的病变进行精准治疗的技术。外周介入的基本技术非常丰富,包括灌注药物(灌),消亡组织(消),堵塞通道(堵),引流液体(引),疏通腔道(通)。在微创医疗时代,如何将外周介入技术进一步创新转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12月18日,在2021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的开幕式主题演讲中,我国首位放射介入医学院士--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滕皋军教授针对外周介入的创新与转化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图片





外周介入医学的概况



外周介入一般可以分为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神经介入和非血管介入。目前我国从事介入学科的人员达到15000人;介入治疗体量大,每年有60-80万例肝癌TACE,20-30万例肿瘤消融术,200万颗125I 粒子植入;外周介入遍及多个学科,其中56.7%介入医师来自放射科/介入科。近年来中国外周血管栓塞术的体量逐步增多,2021年外周栓塞手术共计74万台,其中TACE达到60万台,外周栓塞材料销售金额达到1.7亿美元。目前可用的介入栓塞材料种类丰富,包括弹簧圈、明胶海绵、碘油等。最近,具有栓塞和内放疗作用的90Y玻璃微球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消融技术在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电穿孔、液体消融在内的多种消融手段都应用于临床。神经介入器械包括介入通路器械和介入植入器械两大类,与心脏介入几乎同时起步,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发展缓慢,近几年随着新的器械不断被研发,也开始迅速发展。





外周介入创新与转化的实例




携带125I放射粒子的食管支架的设计

食道癌支架植入术的再狭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滕皋军院士团队首创适用于放射粒子支架的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在2003年1月9日完成首例125I粒子食管支架植入术,突破了空腔脏器不能植入放射性粒子的禁区。随后,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团队进一步证实放射粒子支架较传统支架可显著延长不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177天比147天,P=0.046)(图1)[1]。目前粒子支架已经推广到32个国家和地区,受益患者5万余例,被《欧洲食管癌/胃癌治疗指南》、《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规范》、《欧洲胃肠内镜学会指南》推荐使用,并被评为2014年中国肿瘤十大进展之一。

图片

图1. 粒子支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图(Lancet Oncol 2014; 15: 612–19)


放射性粒子支架治疗胆道恶性肿瘤

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仅为20%左右,缺乏有效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滕皋军院士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放射性粒子可以显著提高原发性胆管细胞癌和肝门部胆管癌总生存时间(图2)(257天比183天,P=0.035;338天比141天,P<0.001)[2, 3]。

图片

图2. 内放疗胆道支架


放射性粒子支架治疗HCC合并门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发病率高,提示肝癌已经进入晚期,容易发生肝内转移。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治疗HCC临床效果明显,2018年启动的“门静脉内照射支架置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门静脉癌栓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PATENCY)” (NCT03730675)已经完成,结果表明门静脉粒子支架置入联合TACE的总生存时间显著优于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9.9月比6.3月,P=0.016)。


恶性肿瘤的介入精准放疗和磁热疗

近距离内放疗(后装放疗)有一些固有不足,在粒子植入过程中会造成医源性辐射暴露,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介入内放疗手术机器人系统。滕皋军院士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解决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中做出重大贡献。该团队克服人机交互困难,能够实时感知手术操作过程,经过动物实验阶段,创新性地将精准放疗和磁热疗相结合,在国际上引起瞩目。





外周介入治疗技术的探索




以介入为中心的中晚期肝癌治疗策略

我国是肝癌大国,2020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41万,死亡病例39万。肝癌起病隐匿,中国2/3患者确诊时候已经属于中晚期,中国肝癌5年生存率仅为12.1%[4]。根据不同分期和肝功能情况,应该采取多学科诊疗团队模式,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肝癌介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TACE、化学栓塞、放射性粒子植入、消融治疗等。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牵头制定的2019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推荐介入治疗贯穿于中晚期肝癌[5],这是缘于TACE在肝癌治疗中表现出坚实的疗效,TACE在肝癌中的客观缓解率超过50%,是除肝癌手术治疗外效果最优的治疗方式[6]。


免疫靶向时代的介入治疗

目前肝癌对免疫治疗应答率较高,尤其是中晚期肝癌。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免疫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介入治疗如何联合免疫治疗提高患者预后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国肝癌介入MDT联盟于2020年7月在南京启动,包括分布于29个省市的120多个肝癌MDT团队和1200多位专家。目前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队列研究平台,由该平台完成的第一项真实世界研究CHANCE001结果已经公布,结果发现TACE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PFS和ORR显著优于TACE单独治疗(12.0月比8.2月,P=0.002;60.1%比32.0%,P<0.001)。目前TACE联合靶向免疫治疗肝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都在进行中,以期针对中晚期肝癌建立以TACE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体系。为进一步促进介入治疗的发展,滕皋军院士牵头建立了国际多学科介入肿瘤学学会(ISMIO),并颁布相关的诊疗指南。


血管内去交感神经术(EDN)治疗非心血管疾病

滕皋军院士团队还利用EDN技术治疗一些非心血管疾病,如2型糖尿病,癌性腹痛等。在EDN治疗中,消融电极分别置于腹主动脉(T12上缘,T11下缘)水平及腹腔干,在缓解癌性疼痛[7]和Ⅱ型糖尿病(NCT:04086043)[8]中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将新器械与新靶点有机结合,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治疗结果,为未来介入医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Zhu, H.D., et al., Conventional stents versus stents loaded with (125)iodine seed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oesophageal cance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4. 15(6): p. 612-9.

2. Zhu, H.D., et al., Irradiation stents vs. conventional metal stents for unresectable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A multicenter trial. J Hepatol, 2018. 68(5): p. 970-977.

3. Zhu, H.D., et al., A novel biliary stent loaded with (125)I seed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preliminary results versus a conventional biliary stent. J Hepatol, 2012. 56(5): p. 1104-1111.

4.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3): p. 209-249.

5.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02):121-138.

6. Lencioni, R., et al., Lipiodol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icacy and safety data. Hepatology, 2016. 64(1): p. 106-16.

7. Zhang, Q., et al., Endovascular Denervation: A New Approach for Cancer Pain Relief?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8. 29(12): p. 1639-1644.

8. Pan, T., et al., Endovascular Celiac Denervation for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Vasc Interv Radiol, 2021. 32(11): p. 1519-1528 e2.

图片

阅读数: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