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
图片

漫步时空又一年,迎新辞旧抒学思。2021年12月31日,值此岁末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仪式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研讨会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隆重举行。

当前,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已成为全球心脏病领域的重大热点和发展新方向,而国内也是发展势头正劲,在此背景之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应势成立。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注重多学科协作以及资源整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开展团队建设,这也与当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相契合。

本次大会的特邀嘉宾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墨扬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冯艺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屹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超声心动图室朱天刚教授

意气飞扬,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整装待发

▼▼▼

图片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健教授主持了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的启动仪式。刘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飞速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各位专家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也在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随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正式成立,他希望大家能够不忘初心,持续在领域内深耕细作,贡献力量。


陈红:多方协作,共同推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发展

图片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介入诊疗中心主任陈红教授在致辞中说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从2018年就聚焦并开展瓣膜病介入治疗,但一直缺乏体系,因此成立一个专业团队,更利于有组织、成系统地开展工作。陈教授指出团队发展要依靠多学科协作,在此方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可借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些优势学科力量,例如麻醉科、放射科以及超声心动图室,并表示仍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有待向兄弟医院和各位专家学习。她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院内各科同仁能够齐心协力,勇于探索,持续完善工作体系。


吴永健:顺势而为,勇争佳绩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吴永健教授在线上发表了致辞,吴永健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多年,他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过去两年间,已经开始了针对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的探索,通过内、外科医生的联动合作,充分体现了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的特点——多学科协作,这也顺应了逐渐弱化内、外科之分,而更强调团队综合合作的发展趋势。吴教授衷心祝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未来能够迅速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并表示自己也将全力支持团队工作,共同为实现团队发展蓝图而努力。


冯艺:为患者全程安全保驾护航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冯艺教授在现场谈到,自己在近十年中深切感受到医学诊疗模式的变化,即“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MDT),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成立也正顺应了这种发展模式。冯教授表示很高兴能够加入团队与各科室同道展开合作,并代表麻醉科郑重许下承诺“请在座各位在术期安心修理心脏,我们保障患者的全程安全。”


陈彧:顺应变化,发挥团队合作优势

图片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陈彧教授表示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疾病的治疗模式也逐渐走向融合多元。内科医生不只关注药物治疗,也尝试拿起了导管;外科医生从手执手术刀,转向重视药物和介入治疗,因此学科融合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自200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立,心脏内、外科的同道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与其他科室同仁展开了诸多合作;这都为今天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同大家一道努力,继续发挥多学科、大团队作战的优势,进一步在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

王屹教授:通力合作,共创佳绩

图片

在心脏病诊疗中同样离不开影像团队的支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王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在肿瘤科,也在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中都将成立多学科诊疗合作团队。她相信通过大家结合各自领域发展通力合作,一定会取得非常出色的进步与成绩。

图片

在各位专家热情精彩地致辞后,现场与会嘉宾进行合影留念,共同见证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的正式成立,既在岁末定格下了这重要一刻,也为新年新征程吹响了出发号角。

图片


群贤毕至,畅享学术知与见

▼▼▼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陈彧教授、心内科的刘健教授马玉良教授共同主持了随后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五位教授结合各自领域,围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技术(TAVR)进行了课题讲解和经验分享。


吴永健:结构性心脏病现状与展望

图片

吴永健教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现状、发展与未来趋势作了详细报告。他认为结构性心脏病已成为心血管领域中最具前瞻性,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我国结构性心脏病病人数量巨大,新型器械不断涌现,发展前景巨大,随着介入技术、器械日益完善,介入理念也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中持续深化。国内TAVR技术二尖瓣介入治疗正在起步,三尖瓣介入被证实可行,正步入瓣膜介入治疗快速发展时代。同时左心耳封堵器械具备多样性,技术也得以迅速推广;而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发展历史漫长,在室缺封堵、新型先心封堵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左心室重建、折叠技术、丽文术式、心房分流也正在探索或验证阶段。他呼吁当代医生应更有义务和担当,共同推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长足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创新及特色,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陈彧:外科视角下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图片

陈彧教授从外科视角出发,阐述了外科医生如何看待结构性心脏病的技术治疗。陈教授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例,表示传统外科对先天性心脏病所做的是修补缺损的工作,然而目前不论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是动脉导管未闭,都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完善的介入治疗。针对一些复杂先心病,在实施传统手术的同时可能还需要一部分介入治疗,也形成了先心病领域中一种杂交治疗的方式,所以先心病领域是外科医生对介入治疗最熟悉,也最敏感的一个方面。同时在瓣膜病治疗中对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都进行了重要尝试。


朱天刚:特殊类型主动脉瓣狭窄的超声评估

图片

朱天刚教授指出超声评估在介入手术中,从术前筛查、术中评估以及术后管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朱教授围绕主动脉瓣膜狭窄的病因、评估指标和程度分级以及主动脉瓣膜狭窄的临床分型等内容展开讲解。他总结道,特殊类型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决策非常重要,需要应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进行鉴别诊断,同时需要评估左室血流储备(LV Flow Reserve)和LVEF变化率;选择多切面探查,测量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以减少操作误差;由于LVEF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需要精确测量LVEF,建议应用超声增强剂进行精确测量


王墨扬:TAVR手术术前的CT评估

图片

王墨扬教授在讲课中首先指出微创是TAVR手术的一大特点,但也失去了一些外科手术中的优势,所以TAVR手术非常依赖术前精确的影像学评估和指导。相比于其他评估方法,CT评估相对无创,同时能够通过三维结构真实地反映主动脉根部、整体入路状态以及毗邻结构的情况,因此被称为“TAVR术前评估金标准”,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术者精确地制定策略,以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还有一些辅助技术能够进一步帮助术者更好地完成手术。


马玉良:TAVR手术的标准化流程

图片

如何规范实施TAVR手术?马玉良教授认为不同医生会有不同看法,不同医院的TAVR手术的操作也并不完全相同,马教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经验分享。他从三方面出发,首先介绍了TAVR手术操作规范的概况,其次详细阐述了手术中每一步之间的操作,最后对部分关键步骤的操作技巧进行讲解。马教授总结出了TAVR手术的14步操作,他认为看似复杂的操作步骤会随着术者临床经验的累积而逐渐内化于心,标准化的流程也将有助于术者更好地完成手术。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本次活动释放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身处时代迅速变化的大潮之中该如何去顺势而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未来可期,相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将在所有成员的努力之下行稳致远,前进步伐不停!
阅读数: 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