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牛迎虎话希浦——2021年希浦系统起搏年终盘点
图片

金牛俯首辞旧岁,瑞虎腾跃迎新春!一转眼牛年已经过去,2021年虽然我们仍在疫情常态化下,但是希浦系统起搏依然在砥砺前行。2021年有700+中心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手术,共计希浦系统起搏手术例数13000+,手术量持续领先全球。2021年是中国希浦系统起搏走过的第10个年头,也是左束支起搏的第5个年头,在各大学会的支持帮助下,在全国心血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中,中国医生在希浦系统起搏上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

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就已经在动物上尝试希氏束起搏,但是直到2000年,Deshmukh 等才发表了第 1 篇永久 HBP 的临床研究。因缺乏专用器械,HBP 成功率低、阈值高,其发展依旧缓慢。2012年我国也发表了希氏束起搏的文章,直到2017 年,黄伟剑教授首次报道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此项技术可利用现有植入工具,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参数良好,弥补了HBP 的不足,迅速成为生理性起搏的热点。中国医生也在生理性起搏领域引领世界,开展希浦系统手术的中心迅速增加,手术例数世界第一。

图片

历年中国希浦系统起搏手术例数

01

中国医生在希浦系统起搏领域学术文章引领世界

2021年希浦系统起搏领域文章引用频次前2的是黄伟剑教授2017年发表的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应用(83次)和2019左束支起搏初学者指南(70次)。

截止2021年12月31日,WOS核心集希浦起搏文献引用次数累计排名前20的文章中,中国专家就占领了4个席位;2021年新发表的希浦系统起搏引用率前5的文章,中国专家占据3个席位;在左束支起搏领域,中国专家更是一骑绝尘,累计引用前15的文章中,14篇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安贞医院的专家。

2021年中国专家在CirAE、HeartRhythm、Europace、JACC EP、JCE等领域顶级国际刊物都有发表文章,文章质量广受认可。更多多中心、入组人数多、随访时间长的高质量研究也纷纷开展,填补了希浦系统起搏RCT临床的空白。

图片

中国专家在希浦系统起搏学术领域引领世界

02

中国医生参与指南撰写

在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的领导下《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于2021年2月正式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上发表,共识第一次定义了左束支起搏,描述了左束支起搏的植入流程和判断标准,对国内希浦系统起搏规范化的里程碑。

国际指南中也有中国专家的身影,2018年的《希氏束起搏国际专家共识》就邀请了黄伟剑教授参与编写;2021年ESC心脏起搏与心脏在同步化治疗指南里大量引用了中国专家在希浦系统起搏领域发表的文章(正文4篇,补充材料9篇),其中LBBP相关指南的引用文献都来自中国。

03

中国专家国际影响力提升

EHRA、HRS、ESC、APHERS、AHA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会都邀请中国专家分享希浦系统起搏经验,特别是左束支起搏的判断标准、操作方法、适应证人群选择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图片

中国专家在国际会议上分享经验

虽然疫情依然影响着全球,我们与国际间的交流没有中断,从2017年就开始的国际希浦会议今年达到新的高度,邀请来自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海外专家20+,首次开展中英文直播,国外专家都在学习“中国技术”。室速会等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专家由学习者成为传授者。

04

拓宽知识“疆域”的步伐从未停止

2022年1月30日中午,辛丑牛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导管室内黄伟剑教授团队轻松地开展了一例典型左束支阻滞,拉开了2021年希浦系统起搏年终盘点的序幕。

希浦大咖和“希粉”小青年们再次相聚云端,盘点希浦系统起搏一年来的收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站好最后一班岗。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邹建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邱朝晖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蔡彬妮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蓝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叶炀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侯小锋教授,或讲课、或主持,为所有“希粉”献上一场内容丰富的开年“大餐”。

- 关键词 -

引领!继续奋进下一个十年

▼▼▼

希浦系统起搏走过了“牛市”,迎来了虎年的虎虎生威。

图片

黄伟剑教授在会议开场中说道,“2021年极不平凡,是希浦系统起搏进入中国十年,左束支起搏应用五年,这十年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因为这项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给病人带来更多选择,对病人是真实有益的。这十年,从数据到文章,中国毫无疑问从跟随到引领再到超越,成绩可喜,未来更可期。”

图片

邹建刚教授则表示,“2022年,是下一个十年的开始,要继续联合同道力量,站在国际视野,时刻注意保持国际引领水平,把中国希浦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会议分为上下两场举行。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同行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希望在虎年来临之际,可以把希浦的工作做的更好。

图片

上半场主要围绕左束支起搏的概念性问题,包括左束支起搏的判断标准、跟LVSP的差别、手术实际操作中深度的把控并发症的预防等实战性话题。

邹建刚教授首先提纲挈领的回答了LBBP的判断标准。他提到,2017年以来,左束支起搏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在应用中逐渐理解和获得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左束支的夺获”,但“夺获”与“不夺获”在电学的区分上有明显差异,从长期临床获益来说,很难确定LBBP夺获就一定能超越LVSP,因为大多数LVSP在输出电压的情况下,可能部分的夺获了左束支的传导,所以远期的临床获益有待今后更多的研究去证实。

对于LBB电位的价值,陈学颖教授认为电位既不是个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对于有些病人可以通过达峰时间的变化、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夺获可以判断。所以没有电位的时候也是可以做到左束支起搏,有电位也不代表是左束支起搏。电位是伴随着夺获以及伴随着夺获阈值变化,所以电位并不是一个绝对标准。

蔡彬妮教授从实战的角度分析了LBBP与LVSP的尺度把握。她认为,首先要理清概念,LVSP仅夺获左室面心肌,LBBP在夺获左侧传导束的同时夺获心肌,两者均可表现类右束支阻滞样形态,临床上容易被混淆,LVAT绝对值及突变对于两者的鉴别很重要。已有的证据表明LBBP的左室电学同步性优于LVSP,但室间同步性劣于LVSP。而LBBP的临床获益是否优于LVSP有待研究进一步验证。在操作成功率及安全性方面,LBBP可植入的靶区域较为局限,深度更深,因此相较LVSP成功率低且穿孔的风险高,对植入操作的要求也更高。临床中追求LBBP还是接受LVSP要权衡风险和获益,结合患者对生理性起搏的需求选择。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LVSP也许足够,但对于同步化需求高的CRT适应症患者应该严苛要求精准的LBBP以达到最好疗效。

苏蓝教授对于实操中如何确定拧入位置、深度、精准到位、何时停止拧入等细节问题进一步讨论,结合的两例病例详细地描述了LBBP的操作细节,并强调电位不是必须,但电位和相应电位的损伤电流的价值在操作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损伤电流对判断精确到位的敏感性很高,提醒大家要同时关注传导束电位和V波的损伤电流。左束支起搏的稳定性测试中强调了撤鞘时的细节,有时撤鞘后夺获阈值变高一点、电位变小一点伴随损伤发生相应变化,在后续随访中这些偶然变化的事件就变成了必然结果,出现传导束失夺获,甚至电极退到中间隔起搏。所以这种细节的关注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于心衰患者需要再同步性治疗的这部分病人,如完左病人,一定要保证撤鞘后电极的稳定性。

对于LBBP远期并发症的问题,黄伟剑教授认为远期并发症,在操作的时候就要想到,如阈值好不好等,远期效果只是发现。并提出了从概念到实操的注意事项,从阈值增高、微移位和脱位、电极导线断裂等方面介绍说明,对于拔出,黄伟剑教授提到虽然在5年内的3830电极拔除还不一定需要特殊工具,但还是期待专业工具的出现。

图片

下半场为应用环节,由邱朝晖教授盛夏教授共同主持。在实战中观察希浦系统起搏的疗效,在不同的适应症病人中探讨目前的看法、认识和不足,对以后的期望和将来的发展等。

董颖雪教授带来了希浦系统起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分享了所在医院的单中心研究,对希浦系统起搏对慢心室率房颤合并射血分数下降性心衰患者的价值,进行双室起搏和希氏束起搏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在一年随访中无论从主观上的心功能评价,还是客观上的左室内径的大小以及二、三尖瓣反流等情况,希氏束起搏都优于双室起搏,对双室起搏”VS“传导束起搏”孰优孰劣?给出客观的研究意见。

侯小锋教授提到,心衰合并房颤是很常见的疾病,治疗策略每个中心有不同的选择,患者年龄和房颤病史很重要,如果是年轻病人,会倾向于做导管消融,如果是高龄患者或者房颤病史超过5年,心电图上的房颤波几乎看不到,心房纤维化严重,会倾向于选择房室结消融+起搏。侯小锋教授还介绍了希浦系统起搏在IVCD患者中的应用,表示真IVCD患者希浦起搏的价值尚不确定,HOT/LOT-CRT可能仅适合部分人群,同时要注意谨慎应用四根导线(LBBP导线或LV导线替代除颤导线感知起搏),对于IVCD患者或许更应该应用ADAPTIVE、syncAV+MPP。

盛夏教授对于房颤快室率合并完左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与侯小锋教授“英雄所见略同”,也认为要结合完左的原因和患者的心衰情况,如患者是现有房颤再有心衰,还是先心衰后房颤,完左的出现时间,基础情况等,最主要是看年龄和看病史,年轻患者先给一次消融机会。

叶炀教授介绍了Brady适应证患者中希浦系统起搏选择,提出所有Brady病人都可以选择希浦系统起搏,即只要起搏适应症都可以选择,如果病人预期可能出现起搏心肌病,如右室起搏比例20%以上,植入前本身EF偏低,植入前QRS宽等,这些病人建议选择生理性的希浦起搏系统。植入时对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和起搏介导心肌病升级中需准确识别结内和结下阻滞的情况,如何准确过病变植入以保证远期植入安全性。

陈学颖教授讨论了对于经典的完左(LBBB)心衰患者希浦系统起搏的选择。这类患者特别是EF≤35%的患者,BVP已经有长达20多年的临床证据证明其疗效,地位目前还是无法撼动的。但是从电同步的角度,希浦系统起搏应该是优于BVP,目前也有小规模的临床证明希浦系统起搏不劣于BVP。陈教授也分享LBBP心衰患者希浦系统起搏治疗策略的选择经验,首先可以通过心超或者MRI等手段判断心肌疤痕的分布,若间隔疤痕多希浦系统起搏可能难以纠正阻滞;心电图也能提供线索,如果是典型的LBBB希浦系统起搏效果也会好,但是如果V5,V6钝挫多,阻滞位点在远端也会影响希浦系统起搏效果;LBBB者的QRS宽度过窄或过宽都可能伴随室内阻滞,预期希浦系统起搏不能纠正的可能大;术中若右束支损伤后没有出现III度AVB预估希浦系统起搏纠正效果不好。陈教授还建议,如果术中尝试了近段远端等多个位点都不能纠正阻滞甚至无法拧入的话,其实可以考虑植入CS电极行BVP或者HOT/LOT-CRT。

图片

2022年生理性起搏指南制定委员会

黄伟剑教授的总结中,会议走向了尾声。

黄伟剑教授首先对大家的热情讨论予以高度肯定,他表示,大家从希浦系统的技术层面、适应症、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收获很大。随后,回顾了希浦系统起搏中国医师的贡献,提到截至2022年1月29日,WOS核心集希浦起搏文献高被引文章增长为13篇,其中中国学者占有8篇(包含温附一黄伟剑、苏蓝、吴圣杰等5篇,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团队1篇、樊晓寒教授团队1篇,江苏省人民医院邹建刚、侯小锋、钱智勇等1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2篇),超过了国外学者,位列世界第一。

同时,黄伟剑教授特别强调要加强与器械、工具制作商和医疗中心的多中心合作,对之后如何继续做好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指明了方向。并提出心衰大部分都有希氏束和左束支的适应症。最后,黄伟剑教授预告了2022年生理性起搏指南撰写的启动,将包含相关定义、是否有左束支起搏推荐、中国学者的引用、是否已经投票等内容,预计这将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南,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

线上专家齐拜年

现场讨论氛围火热,线上嘉宾发言踊跃,一个半小时的时长“拖堂”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在依然火热的学术氛围中,在线上专家的同贺新年中,活动落下帷幕。

展望

▼▼▼

辞牛迎虎,虎年的希浦系统起搏在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也将虎虎生风,RCT临床的开展将给希浦系统起搏临床证据添加砝码,提升证据等级;在共识的指导下,开规范化的希浦系统起搏手术,让更多中国患者从中获益。

阅读数: 1441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