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希浦系统起搏,下一个十年走向何方?

十年希浦系统起搏,五年左束支起搏。

十年间,中国起搏领域蓬勃发展,新技术开展得如火如荼,希浦系统起搏技术特别是左束支起搏技术引领全球,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大师面对面:

在希浦传导系统起搏会议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一起,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侯小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展开了一场思与辨的对话,深入探讨当今希浦系统起搏的热点关注问题,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片


等待更多“硬指标”的出现

陈学颖教授:目前,希浦系统起搏从国内到国际都开展的轰轰烈烈,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很多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非常感兴趣。但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在各大指南中的推荐级别并不高,这让年轻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产生了困惑。

为什么希浦系统起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指南推荐级别却不高?

会不会和临床实践产生冲突?

陈学颖教授首先抛出问题,问出了目前临床一线医生都有的一个困惑。

华伟教授表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一项新技术,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在欧美的应用比例相比常规起搏器还有一定差距,最关键的是还没有长期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缺乏心衰死亡率等“硬终点”的资料,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因此美国ACC指南只是ⅡA类推荐,欧洲心脏病学会起搏分会也没有把它列入更高推荐。

一项新的治疗方法的硬指标是看最终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来看,不管是希氏束起搏还是左束支起搏都缺乏比较硬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预后“硬终点”。所以还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研究。

“目前,加拿大、美国、丹麦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我与黄伟剑教授也有一个关于射血分数在35%-50%之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进行左束支起搏和双室起搏的对照研究。这些研究估计在两至三年间或者更长时间内陆陆续续会有结果,如果将来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希浦系统起搏不仅能够改善心功能还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或降低心衰再住院率等,这些硬指标的出现肯定会有助于不管是希氏束起搏还是左束支起搏的临床推荐级别的进一步上升,但推荐级别也会有个过程,所以还需时间。

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整体治疗水平

董颖雪教授:毫无疑问,我国的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一线涌现出特别多的独创研究,如华伟教授提出的三尖瓣环造影指导电极放置,可以说是所有对起搏感兴趣的医生的必读文章。

对于很多中青年医生来说,如何在一线工作中“慧眼识珠”,发现潜力股病例并总结提炼成新观点,触摸临床研究前沿?

学会后续是否有关于希浦系统起搏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计划?目前希浦系统起搏还存在哪些技术本身或技术推广的问题?是否应该进行相应技术巡讲,促进规范化的技术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华伟教授表示,希浦系统起搏特别是黄伟剑教授首先提出的左束支起搏的概念,绝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所以,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临床研究,特别是左束支起搏国内本来就具备先天优势,一定要重点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不仅要进行病例量的积累,还要设计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随机对照研究,拿出为患者能带来益处的临床证据,这是真正走向国际,获得国际认同的关键点

希氏束起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应用的并不是很普及,因为还有一些技术障碍,如阈值高、手术时间长等,可以做这方面的改进工作,工具的改善、长鞘的改善、螺旋电极改善或者本身技术操作的改善等都有助于其推广和应用。

现在希浦系统起搏国内热情很高,青年医生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治疗、减少并发症。黄伟剑教授牵头发表的《希浦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凝聚了国内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包括定义、操作方法、并发症等内容,非常详细,是年轻医生首先要学习的操作规范,所以要进行共识的巡讲和推广,让大家有效快速掌握技术,提高希浦系统起搏的治疗水平。

傅国胜教授作为最早支持、投身于希浦系统起搏的专家也表示,希浦系统起搏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突破性技术,更是一项突破性疗法,但一项好的技术如果只局限在三甲医院中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惠及广大患者。

“作为学科带头人,应该花时间、花精力去支持学科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把技术推广到心血管临床一线,包括县级医院、地区医院等”。

远端希氏束起搏目前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陈学颖教授:左束支起搏已经逐步推广到县级医院,远端希氏束起搏还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对于远端希氏束起搏,是值得大规模推广还是作为高精尖技术在大的中心应用?

黄伟剑教授提到,远端希氏束起搏就像冠脉领域的CTO一样是高精尖的技术,有一定难度,只有真正理解希浦系统起搏,再在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尝试,如果因为判断标准不清楚或者理解有问题去做就糟糕了。

“我们要有一个概念,远端希氏束起搏对一些病人来说可能是救命的,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病人,要在安全可控、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让一部分病人受益,所以还不能大规模推广。”

傅国胜教授也提到,对县市医院的医生来说,电生理的知识、希浦系统起搏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远端希氏束起搏从理论上来讲很难在县医院或者病例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医院开展,只能在大型三甲医院开展这项工作,因为需要更多对电生理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操作积累和更多的器械准备才能完成。

冠脉介入经验加成,希浦系统起搏操作更容易

陈学颖教授:很多中心冠脉和起搏是不分的,对于有冠脉介入经验的医生,是否做希浦系统起搏更容易?

傅国胜教授在冠脉CTO介入领域积累了非常多的临床经验,他认为:

如果有导管操作经验,对希浦系统起搏的操作会更加深入,因为现在所用的希氏束起搏鞘只有一个形态,但是病人心脏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心衰的加重,心脏畸形、增大等影响因素非常多,这就要求对鞘管的运用有很好的理解,对心脏解剖结构有很好的理解,要懂得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也要懂得对希氏束起搏鞘进行各种塑形,这些都需要基于对导管操作经验和解剖结构的理解。

预防猝死是治疗的前提

侯小锋教授:很多人装了ICD并没有很明确的治疗效果,而且ICD指南推出来的时候与当时最优化的药物对比可以降低死亡率,但现在新的心衰治疗药物出现以后,死亡率已经有明显降低,ICD能不能在新的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药物治疗三个月EF值还是小于等于35%可以考虑ICD来预防猝死,为什么不能把希浦系统起搏作为一个早期治疗手段?

如很多心衰典型完左的病人可能左束支起搏或希浦系统起搏三个月EF值恢复正常,对于这些预期可能会有超反应的患者,可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ICD植入?

侯小锋教授对ICD一级预防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华伟教授表示,ICD一级预防来源于早期的一些临床研究,在当时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射血分数比较低的话,ICD可以预防猝死,但现在临床上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它的效价比较差,按照多中心长期随访的数据来看,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患者中,仅有三分之一的ICD发挥了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牵头的Improve SCA 1.5级预防特别适合我国国情,可能植入更少的ICD就能预防更多的猝死,提高了效价比。

对于射血分数小于35%的患者,首先就要预防猝死,如果没有这一点,单纯用希浦系统起搏纠正心功能等,一旦发生猝死就前功尽弃,所以如果射血分数小于35%,还是要植入ICD。除非装了ICD起搏感知的电极放到左束支起搏这是可以的,所以未来可以呼吁设计这方面专门用于左束支起搏的除颤器,除颤功能保留,电极导线可以放到左束支起搏或者希氏束起搏,不仅纠正左束支起搏还能随着心功能改善预防猝死。

开心、感恩

我们一起,在做值得做的事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让人HAPPY的;中国研究国际发表文章占的权重和质量高被引,左束支起搏独占61.4%,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生、作为希浦人是让人HAPPY的;国内希浦团队团结友好、相互支持,是让人HAPPY的;学会的大力支持是让人HAPPY的。”

黄伟剑教授最后说道,“今年是希氏束起搏进入中国十年,左束支起搏应用五年,这十年虽然辛苦,加班加点,但不痛苦,因为这项技术对病人是真实有益的,是值得去做的事情。有时代、有机遇,有各种内外环境的友好,我们非常开心,也感恩和感谢这一路走来帮助过我们的‘贵人’。

青年医生和前辈大咖面对面深入探讨当今希浦系统起搏的热点关注问题,是鼓励,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从理念到发展,最终落实到有操作性的经验,一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三位专家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青年医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个人经验分享,让青年医生更加充满干劲。

也希望在领域前辈的指引下,各位青年医师能更好地加入这项轰轰烈烈的工作,把工作做得更规范、更标准,在国际上更多发出自己的声音。

未来十年,希浦系统起搏将以更蓬勃的姿态,带领中国创新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阅读数: 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