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谢双伦教授团队运用第三代PFA技术——纳秒脉冲电场房颤消融系统(nsPFA),成功完成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nsPFA手术。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以来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导管介入消融治疗房颤进展迅速,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逐步成为标准化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导管介入消融主要有两种方式: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随着器械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脉冲电场(PFA)技术凭借选择损伤部位更精准、放电时间更短等优势,日益受到心血管学界的关注,成为第三种全新的房颤消融治疗方法。
总放电时间不足100秒:nsPFA打开房颤消融治疗新局面
此次接受手术的患者64岁,有三年多的发作性心悸和胸闷史,入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基于前期PFA准备和临床研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心律失常专科主任谢双伦教授团队经过慎重考虑和谨慎评估,决定为患者实施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nsPFA手术。
凭借着丰富的手术经验和默契的团队配合,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总脉冲放电时间不到100秒,与常规射频总消融时间约30分钟相比,时长大大缩短。患者术后表示,术中疼痛时间很短,疼痛程度较轻,无明显不适感。
王景峰教授与谢双伦教授在手术成功后表示,在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支持下,nsPFA导管可实现三维定位和标测,减少医患X线的暴露。消融后的标测电位显示,肺静脉实现了100%的完全隔离。
通过纳秒脉冲的高效率和低刺激性,nsPFA很好地解决了现有PFA技术对麻醉要求高、患者疼痛等问题。“可以说nsPFA安全高效地完成房颤消融,这项技术的诞生有望打开房颤消融治疗新局面。”
安全、高效
第三代PFA技术:纳秒脉冲电场房颤消融系统(nsPFA)
不同于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PFA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将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作用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导致跨膜电位形成,出现不稳定的电势,使细胞膜形成不可逆电穿孔(IRE),产生纳米级的孔隙,从而造成细胞膜渗透率的变化,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PFA技术具有组织选择性,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和食管,且采用非热能消融方式,减少高温或冷冻带来的其他组织损伤,不会引起肺静脉狭窄;其放电时间短,可以大幅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然而,现有PFA技术仍存在术中肌肉收缩严重、麻醉要求高、假性隔离等问题,导致大部分临床患者均在全麻下开展手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第三代PFA技术——nsPFA的诞生有望解决这些“隐患”。
nsPFA技术通过纳秒级高压脉冲放电,保证更好的量效关系、更优越的组织选择性和更彻底的非热不可逆电穿孔效应,特别是纳秒脉冲具有更低的肌肉刺激性,通过脉冲波形的优化组合,可以实现局麻镇静下的PFA房颤消融手术。
根据最新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标准化房颤患病率约为1.6%,估算患病人数达1000余万。谢双伦教授提到,PFA房颤消融技术是全球广泛关注的创新治疗技术,也是未来导管介入消融的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律失常团队在PFA技术临床研究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次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nsPFA手术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医院在PFA导管消融技术领域领跑全球,也为我国房颤消融治疗打开一扇新的“窗口”,造福更多房颤患者。
专家简介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谢双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心律失常专科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山大学逸仙优秀医学人才,第四届羊城青年好医生。曾在Hospital of Asklepios Klinik St.Georg, Hamburg, Germany及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学组、心房颤动工作组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及心律失常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心律学会(CHRS)青年委员,广东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擅长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诊断及治疗,尤其在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复杂房扑、室早、室速,室上速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