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技术、新器械、新证据不断涌现,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舞台愈发精彩。
2022年12月31日-2023年01月01日,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博鳌心脏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海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上海市护理学会心血管护理专委会共同举办的“2022申蓝心脏论坛暨第一届长海复杂冠心病精准介入论坛暨心血管科创与转化论坛&护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隆重召开。
相聚沪上
共话心血管学科发展新未来
论坛开幕式环节,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志福教授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仙先教授发表致辞。
葛均波院士:新技术助力治疗精准化发展
葛均波院士在线对本次论坛成功召开表示祝贺。葛院士说道,正值岁末时节,论坛的顺利召开为广大心血管同道交流学术经验,整理心得体会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与多方专家、兄弟医院展开合作,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随着时代发展,技术创新及学科专业不断进步,冠心病诊疗也进入精准化时代。恰逢岁末年初之际,期待与各位同道共同总结过往,展望未来,聚焦复杂冠心病精准介入新发展。
赵仙先教授:承担使命,为军民健康服务
赵仙先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十几年间,众多学者共同见证了冠脉造影、支架等各种器械及技术的更新迭代,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得益于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在精准医疗时代,成功实现了复杂冠心病精准介入治疗。医院配备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及辅助设备,进一步保证了精准医疗的实施,在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医院的年轻医生也得以迅速成长。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部队医院,将始终秉承“为军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保障官兵及其家属的健康;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为广大同道提供交流平台,携手促进复杂冠心病精准介入的发展。
聚焦复杂冠脉介入
共享临床诊疗新理念
开幕式后,论坛正式开启学术环节。上半场邀请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永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仙先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樊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鞠云枫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陆志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冯六六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峰教授、吴弘教授、章建梁教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王明亮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同时邀请国内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围绕复杂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热点话题、新理论、新技术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介绍了OCT优化PCI精准治疗的标准路径;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王长谦教授解读了《冠脉药物球囊国际专家共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阐述了左主干分叉病变支架术后残余缺血对心血管死亡率的影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对中国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修订进行解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分享了DCB优化CTO治疗的策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然尊教授对OCT最新指南解读进行解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李伟明教授分享了DCB应用前预处理器械选择与操作技巧;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张俊峰教授介绍了钙化病变预处理新器械与新进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马士新教授分享了开启主动旋磨策略的时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围绕心血管创新实践进行案例分享;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范虞琪教授聚焦冠脉生理学检测在ACS中的应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杨文艺教授树立了冠脉功能学评价新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介绍了左主干分叉钙化病变的旋磨治疗策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理论夯实基础,实战则更显真知。2023年1月1日,新年伊始,冠脉论坛聚焦真实病例,众多专家汇聚云端,探讨各具特点的CTO病例。邀请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必利教授、蒋逸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亚臣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沈正教授、滨海县人民医院刘爱军教授、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胡振军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少萍教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周依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侯磊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元教授担任主持嘉宾;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陈荣教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姜海滨教授、阜宁县人民医院陈大祥教授、阜宁县中医院郭勇教授、泗县人民医院彭乾坤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松华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嘉琦教授、朱霓教授、刘夙璇教授、李攀教授、于曼丽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科创与转化
探索心血管学科新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创新中探寻学科发展未来,本次心血管科创与转化论坛同样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带来精彩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杰教授立足急性胸痛的诊疗现状和迫切需求,探索识别和驱动心血管急性损伤的分子,提出了改善急性胸痛预后的新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陈丰原教授揭示了PCSK-9LDLR通路影响LDL-C水平的机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邹云增教授分享了机械应力负荷、药物及糖尿病导致心肌重构的机制和干预;中科院细胞生化所周斌教授从发育学角度阐释了心脏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发现了不同分子及信号通路对心脏功能的作用;陆军军医大学王伟教授团队构建出心肌特异性胞质分裂荧光报告小鼠用来探索心肌细胞增殖再生的机制,研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和代谢重编程的方式;上海大学肖俊杰教授团队通过研究运动锻炼的关键响应因子和心血管保护的关系,探索心力衰竭治疗的新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聚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问题,从内皮再生细胞来源等方面探索内皮再生或修复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心血管疾病的差异分子,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代谢的机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天津医科大学艾玎教授剖析了血流动力学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段胜仲教授揭示了通路IL6-STAT3-MR-FGF21在盐皮质激素受体介导心-肝交流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付成来教授深入探讨了抑制焦磷酸肌醇通过增加脂联素来减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积极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教授就干细胞治疗心梗后心衰展开分享;北京协和医院荆志成教授介绍了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Takayasu动脉炎相关肺动脉高压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沈节艳教授梳理了2022ESC指南下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的进展;天津医科大学申毓军教授聚焦消褪素RvE1与肺动脉高压进行相关分享。甘肃省人民医院曹云山教授探索了纤维纵隔炎的发病机制及其导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
全方位护理
优化心血管疾病预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技术创新赋予医学理性,而护理则展现医学人文关怀的一面。本次护理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侯桂华教授解读了心脏介入诊疗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急救与护理专家共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小英教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展开分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秋莉教授全方位剖析了脉冲电场消融PFA的应用现状,结合病例分享了房颤患者的管理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蕴之教授聚焦房颤卒中预防治疗的规范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丽教授总结了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的各种入路途径,分享了入路围介入期的管理规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婕教授介绍了SP训练法对社区护士房颤抗凝的应用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许莉教授分享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海燕教授多方面解析了心血管专业护士进行护理创新的方式方法;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赛男教授解读了《2021AHA/ACC胸痛评估和诊断指南》。
本次论坛聚焦学科发展热点,关注临床痛点、难点,展现诊疗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兼顾临床实际应用,为心血管诊疗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相信在全体专家学者的不懈探索下,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