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2023丨柳景华专访:携起手来,发出中国在世界CTO PCI舞台上的最强音

不知不觉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峰会(CTO-PCI SUMMIT,CPS)已经陪伴了全国CTO PCI术者八载光阴。

每一年的岁尾年末之际,CPS都会与全国PCI术者一道,共同总结过去一年国内外CTO PCI领域的重要进展,总结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展望来年发展。岁岁年年的回顾与总结,也让“CPS”三个英文首字母背后所代表的办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即C,Confidence自信;P,Patient耐心;S,Success成功——在耐心和信心的基础上不断练习技术,最后取得成功。

“其实我们CPS还有一层意思。C:Cooperation合作;P:Personalization个性化;S:Standardization 规范化。”随着我国CTO PCI技术的发展与术者对技术的掌握趋于成熟,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柳景华教授对CPS理念的定义也在不断延申。

2023年1月14日,第十四届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峰会将采用线上的形式隆重举办,柳景华教授在会前采访中介绍了本届大会将会呈现和展示的特色内容,同时也分享了他基于CPS之上,关于我国CTO PCI技术发展的思考。

柳景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迎难而上

为2022画上圆满句号

▼▼▼

自2022年年末新冠疫情防疫政策逐步放开后,我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冠感染浪潮。尽管元旦假期以后,第一轮新冠感染者大多已经完全康复,并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在全国各地医院里,这场战役才刚刚打到激烈之处。在社交平台上注意或关注医护人员朋友圈和相关账号的读者们很难不发现,无论他们原本的专业是骨科眼科还是普通外科,最近都忙得脚打后脑勺。

大多为着同一件事——支援呼吸科。

“这段时间,全国各地医院的同仁们应该都在集中力量抗疫,有很多医院的病房,包括许多心内科病房都改成了新冠重症病人收治的病房或者监护病房。”

柳景华教授表示,因为新冠患者数量增长,全国各地的医院无论是医护力量、病床还是设备,都在面临挑战;CPS的举办时间也由原来每年的12月24~25日一拖再拖。

最终,在达成将主要精力放在救治新冠病毒重症感染者诊治一线的共识基础上,CPS组委会在1月14日举办CPS,希望通过本次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带给长期关注和期待CPS召开的广大CTO PCI术者们一次回应。

不难想象,本届CPS的筹办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和阻碍。

好在“迎难而上”一直都是我国CTO PCI术者们的精神底色,也在无形中塑造了大家为人处世的标准;在全国各地CTO PCI术者们的支持与帮助下,许多问题变得迎刃而解。借由会前采访的机会,柳景华教授也代表组委会向关心和支持CPS的医生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我一直都说,CPS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艰苦卓绝的奋斗而精彩。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在新冠疫情全国肆虐的特殊时期,办好此次大会,用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会议回馈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与此同时,CPS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线任务。

一年终尾,许多前期较为模糊的事情到此逐渐变得清晰明了,许多得不到解答的问题到此有了回答,CTO PCI领域许多疑问经历一年的临床实践到此也应该水落石出。

而CPS之所以选择在每年的12月下旬举办,就是希望能在年底与各位同仁共同完成一场年终总结。总结过去一年国内外CTO PCI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归纳自己过去一年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复杂病例,分享各自在其中的得与失,让后来者少走弯路,让前行者充分了解大家用心对待和坚持多年的CTO PCI事业每一年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将走向何方。

“这一年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经验想要分享交流,尤其是2022年防疫和复工复产并重的情况下,大家对CTO PCI事业的感受会有明显变化。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在CPS上广大同仁们一起为2022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2023年的良好开局打下基础。”柳景华教授补充说道。

出于疫情原因,本届CPS的举办形式也变得更灵活。

今年大会将以学术讲课和学术讨论为主要形式,与前来线上参会的同道们一起深度总结过往,分享经验,探讨前沿发展,将CTO PCI领域中有关理论的知识进行全方位交流。在不久后的2月份或3月份,CPS的姊妹会——CTO ART Live & Course上进行充分实践,通过手术演示360度展示国内外CTO PCI领域的先进技术、创新器械及不同专家独到手术操作经验。

两场会议互相补充,互有侧重,将知识“提纯”,带给参会/观会学员们更丰富的选择,和更大体量的学术知识。

量变到质变

为CTO PCI补充中国经验

▼▼▼

每年的CPS上,柳景华教授都会毫无保留地与前来参会、观会的医师同道们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过往一年在CTO PCI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无论是在有意无意的交谈中,还是一板一眼的学术分享中,亦或是手术直播演示的操作中。

上一届CPS中,柳景华教授就以“2021安贞医院CTO PCI最新进展”为题,进行专题汇报,从临床和科研两个角度全面梳理了安贞医院2021年在CTO PCI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最后总结安贞医院过去一年工作时,柳景华教授表示,将在2023年实现安贞医院CTO PCI手术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严格把握适应证、完整的术前评估和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实现CTO介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本届CPS上柳景华教授将不再作数据性的总结和汇报。不过在采访过程中,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结合安贞医院过往一年地工作经历,展望了医院乃至我国整体CTO PCI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柳景华教授带领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开展了CTO病例数据库建设工作,将安贞医院近十年的CTO诊疗病例进行了系统梳理,疗法不限于PCI手术,还包括单纯药物治疗、外科搭桥治疗。初步估算,这些病例总数大约在十万例左右,柳景华教授和团队正在准备利用建设好的数据库开展正式的队列研究,预计将在2023年底取得研究成果。

届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将同步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当中,一方面能清晰展示安贞医院在过往十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以心血管病诊疗为特色的中国综合性医院在CTO PCI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所达到的水平。

“这些数据出来以后,相信会带给大家有些比较有意义的信息。我们特别想也以此代表中国CTO PCI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数据折射出的我国CTO PCI领域中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迭代以及病人的获益等,同时展现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柳景华教授强调。

其次,安贞医院不仅在过去,还要在未来坚持尝试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

常年来,我国CTO PCI术者一直以吸收转化欧美及日本术者的技巧和特色为主,经过我国CTO术者们的练习和努力,这些技术流派或特色发展到今天已经充分“本土化”,在CTO PCI技术的整体操作水平方面,我国术者已经开始超越欧美及日本国家的平均水平。

“以安贞医院为例,在2019年,全球疫情尚未爆发之前,我们安贞医院就接收了来自瑞士的学员们到医院进修。这就是我们国家CTO PCI技术得到西方发达国家同行认可的体现。”柳景华教授说。

不过,介入技术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并不能只靠术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床操作,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革新或创造,往往是一类器械的创新能为整个技术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方向。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医保政策、集采政策的变化,以及国产器械的发展,CTO PCI领域需要应用到的产品或器械价格较之前有了大幅下降,这也给了临床医生更富裕的空间去尝试或给患者应用一些先进耗材,为CTO PCI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临床的数据或经验。

“我们干这么长时间,绝对不盲目自大和固步自封,在去吸收世界各国同道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我们要有信心去发明创造一些新的器械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所以我们未来要把重点工作放在宣传、去发声,让世界同行能知道我们中国CTO PCI的经验和现状。”柳景华教授强调。

最后,要勇于打破固有的、陈旧的观点,开展大范围、高质量的协作。

一如上文所言,我国CTO PCI技术经历多年发展,已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海量病例,这些都将成为CTO PCI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而现阶段领域内专家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病例和经验,尝试解答学界尚存在争议或困扰的问题,或总结归纳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或理念创新。

有一点毋庸置疑,即无论是回答争议问题,还是进行创新,都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尤其是严谨的RCT研究;用循证说话,方能取得全球学界的认可。如今的中国恰好存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不仅是安贞医院,国内还有许多综合性医院都积累了大量的病例数,只要携起手来,必然能为CTO PC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来自中国的、坚实可靠的循证证据。

关于这一点,柳景华教授同样充满信心。他在采访中直言:如果中国可以顺利开展有关CTO PCI方面的RCT研究,一定是可以领先或领跑世界。柳景华教授本人也非常期待看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现阶段他已经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国内冠脉领域权威医院进行合作,开展大规模RCT研究。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发出中国在世界CTO PCI舞台上的最强音,也让世界真正体会到中国术者精湛的技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我们日日夜夜坚守的CTO PCI阵地能大放异彩。这是我特别希望在2023年能看到的事情。”柳景华教授展望道。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几代CTO PCI术者励精图治,甘于奉献,用踏实的实干和辛勤的汗水浇灌中国CTO PCI事业的根系,让当初的崎岖之路繁花盛开,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未来也必将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CPS很有幸见证了这个过程,也或将成为推动CTO PCI进入新时代的一大舞台。

一支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

回望2022年,疫情让CTO PCI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但疫情也让整个学界回归理性,更加认真的思考将来。医工结合做创新、开展RCT研究、合作突破……于变局中开新局。柳景华教授相信,变革将以想象不到的力量,拓展着中国CTO PCI技术向上的空间。

与我国CTO PCI技术相伴相生的CPS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变革中更新。

作为CPS的发起者、创办者,柳景华教授敏锐的感知到疫情结束后,以及我国CTO PCI技术迎来质变时代后CPS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

“我们之前常说,‘CPS’三个字母是指要在自信和耐心的基础上不断磨练技巧,最后取得成功,其实它还有一层意思:C : Cooperation合作;P : Personalization个性化;S : Standardization 规范化。我们需要Heart Team式的合作来为不同患者开展个性化的诊疗,最后取得成功。”

经历多年临床工作,柳景华教授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CTO都需要开通,也不是所有的CTO都不需要开通,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为病人选择获益最大的诊疗方式。

因为CTO是一类复杂病变,CTO PCI技术也是也一大类复杂技术,两者相遇即可能为患者带来益处,否则将可能为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尤其是高危病人。因此,柳景华教授认为,在CTO PCI术前,对于一些高危、高风险患者需要Heart Team进行讨论,推荐有经验的术者来做主导和判断。如此方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我在安贞医院就有切身体会,对于一些特别复杂的病人,我们常常会请心脏内外科大夫一起进行讨论,大家三言两语,也许不要花很长时间,最后做好充分准备开始做手术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这个手术变得很简单,病人很安全,效果很好,效率很高,我觉得这点倒是提醒我们Heart Team的作用和经验术者的作用,对具体病人具体分析,要对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不能死记硬背,照搬一些指南或者共识推荐。”

柳景华教授同样按照国内培训标准对“经验术者”进行了定义,即经过学习和培训指导后能独立完成50例左右CTO PCI的术者,称为独立术者;如果术者能独立完成100~200例CTO PCI手术,在技术方面形成经验,可称为经验术者。术者的技术已经趋于稳定,在Heart Team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当然,上述标准也并非是绝对的说法,不排除特别的个例。

Cooperation聚焦到临床,是Heart Team式的合作,放大到一场学术会议,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点交流。

Personalization聚焦到临床,是为患者进行个性化诊疗,放大到一场学术会议,则是尊重每一位参会专家、参会医生的个性化表达。

Standardization聚焦到临床,是必须熟知共识和指南的推荐,由个性化到规范化的无线往复与螺旋上升。

参与过CPS的专家和医生们不难感受到,CPS历来是一个包罗万象,言论自由的学术会议。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位专家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技术观念,展示各自的技术特点,提出不同的诊疗意见。无论是基层医生还是科室主任,都能在这里不受限制地表达意见,指出自己认为不同医生在处理病例时不妥善的地方。

历经八载十三届时光淬炼的CPS不改本色,同时也在变得更包容、更开放。

“我特别希望不同理念、不同观点、不同技术都能在CPS得到展现,无论是对是错,大家都能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也是学术交流的精髓所在。”

柳景华教授强调,如果一场学术峰会发出的都是同一种声音,便称不上峰会,而应该叫做共识。峰会应该是专家与专家之间的交流,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碰撞,真心对真心的讨论。CPS既然是一场学术峰会,自然就是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平等对话意见的场所。

不仅之前的CPS是这样,之后的CPS更要进一步拓宽这一理念,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放开,来年CPS也将更聚焦线下,在切切实实的面对面交流中,合力推动我国CTO PCI事业繁荣发展,为更多患者造福。

“希望参加会议的专家或医生们最后能收获友谊,收获知识,共同提高学术水平,最终助力中国CTO PCI术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岁月之轮滚滚向前,前行脚步从未停滞。虽然未来仍有艰难险阻,但在柳景华教授组织下的CPS并不迷茫。

2023年,生机勃勃、神采焕发的向上力量正扑面而来。从过往中汲取力量,愿广大CTO PCI术者们都能笃行而热忱,求索而坚定;以一场“百花齐放”的学术峰会为2022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昂首阔步,走向2023!

专家简介

柳景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医学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中心主任,冠心病中心四病区主任。擅长内科重症急救和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脏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胸痛中心分会副会长,北京市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国际血管联盟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京津冀CTO介入治疗俱乐部副主席,CTO-WEEK、CTO-ART、CPS、ICE、EPCR大会主席,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论坛主席。兼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归国人员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和卫生部心血管介入培训导师。承担973、863重大科研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首都科学发展基金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论著5部,参编20部,获国家专利8项。曾获光华奖、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心血管病临床实践技能,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心脏血管内皮损伤及自身保护机制。

阅读数: 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