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筑牢防线,南大一附院胸痛中心、心内科团队坚守“疫”线力行担当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对社会面感染快速增长、就诊患者数量急剧上升、医务人员锐减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全体南大一附院人不舍昼夜,全力保障正常医疗秩序。

其中,南大一附院心内科、胸痛中心团队冲锋在前,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在科室主任彭小平教授带领下、科室副主任彭景添教授、郑振中教授、殷然教授、张智亮教授、姜宇教授、康婷教授、朱建兵教授、付勇南教授等全力配合下,全科医护人员勠力同心,坚守岗位,保障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全力解决患者就医需求,为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而努力。

►►►

CCU:分秒必争,急危重症的守护岗

在全院各部门均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下,心内科、胸痛门诊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远超平时数量的胸痛患者救治,还要承担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全面筑牢心梗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第一道防线。

1月5日下午18点,南大一附院东湖院区导管室内,心内科团队成员刚结束一整天的手术,来不及换下手术服,便收到来自胸痛门诊的通知,一名65岁的新冠阳性患者突发急性心梗,需要立即手术。时间就是生命,朱建兵教授立刻组织制定救治方案,开启绿色通道将患者收治入院,青年医生童一帆、华经海、王亮、郑耀富、胡小亮等迅速响应,为患者行消毒、穿刺、造影、开通血管一气呵成,经过60分钟的努力,患者血流迅速恢复。

19:30分,与时间的赛跑仍在继续,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胸痛中心的电话铃声响起,第二位心梗患者已在送医路上,彭景添教授、张智亮教授、姜宇教授、施国祥医生、高智明医生等立刻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21:17分,第三位患者入院,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术中,患者一度因出现心脏停搏使用临时起搏器,65分钟鏖战,最终导丝通过,成功抢救患者生命。

整晚,胸痛中心又连续接诊了三位急诊重患者。南大一附院两院区CCU、导管室、病房通宵达旦地忙碌着.......

2023年1月的第一周,南大一附院心内科两院区已经开展急诊手术近40台,工作量是往常的2-3倍,但全体心血管人毫无怨言,大家一次次与“死神”赛跑,一次次使患者转危为安。

►►►

白衣作战袍,践行医者诺言

随着感染人数不断增加,医护人员也难逃病毒“攻击”,而“轻伤不下火线”是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在门诊量和手术量激增的情况下,医护通过及时调整班次,症状稍有好转即刻返岗,极大缓解了发热患者的就诊压力,保证心梗患者的收治工作有条不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批退休返聘的专家医师同样奋战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的一线。学科首席专家郑泽琪教授,带病上岗坚持每周7天在院查房,严格把关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病房查房、门诊问诊更是尽心尽力。即便自己已经咳嗽咳到胸痛,也坚持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服务。而主任医生魏云峰教授、王梦洪教授、黄绍烈教授新冠感染至肺部仍然坚持查房,他们深知目前医院救治工作人员紧张,在充分评估自身状况后,主动承担起科室重症患者的管理,充分彰显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医者情怀,为年轻一代的医护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为高效、高质量地做好患者救治工作,朱建兵教授24小时坚守岗位,门诊、病房、介入室、CCU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患者收治工作高峰阶段,重症监护室加床率达170%以上,他主动与医院各部门协调,调配物资、保障抢救设备充足供应,连续两个礼拜驻守在医院,确保了各个环节的有序推进。
“病房重症患者多,我哪能放心。”这是康婷教授在发烧39℃,仅休息一天返岗后说的第一句话。
“我还能坚持,您可以安排我上班,哪天都行。”罗晶医生忍着39℃体温和“水泥封鼻”的不适,坚持参加全院会诊和科室的日常工作。
童一帆医生始终坚持战斗在疫情一线,带领CCU的同事反复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组织抢救。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原本就不乌黑的头发,如今更是霜华满鬓,看起来比同龄人沧桑了许多。
CCU青年医生张敏、刘梨娟、熊文俊、蔡国荣、胡阳等一直带病坚守岗位,面对大量患者和密集的晚班,他们最大程度地把所有时间用于救治工作,全力保障CCU正常运转。

全体住院医师、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都坚守医疗一线,积极践行志愿者精神,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坚守岗位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彰显学子的青春风采和担当。

新年伊始,南大一附院致全体医护人员的公开信中所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相信在大家坚韧不拔的努力下,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而南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也将继续脚踏实地、一往无前,在新冠疫情严峻时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勇于担当,顽强拼搏!

阅读数: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