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高磊团队解读JACC最新综述,一文总结腔内影像技术指导和优化PCI进展

王威 高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

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发表了一篇综述,总结了腔内影像技术指导和优化PCI的研究进展,为如何更广泛更有效地在PCI手术中应用腔内影像技术提供了指导。

01

腔内影像技术的种类和特点

腔内影像技术主要包括IVUS、OCT和NIRS。IVUS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生成图像,OCT和NIRS通过发射和接收近红外光生成图像。NIRS主要用于分析腔内结构的组成成分,尤其是定量脂质成分。而临床上应用更广泛的是IVUS和OCT,两者各有优缺点,有不同的应用场景。目前,已经有一种新开发出来的IVUS-OCT混合系统,可以实现一根导管,两种成像。

02

腔内影像技术相关临床研究汇总

在DES时代,支架置入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已经比BMS时代显著降低,对于简单病变来说,证明腔内影像技术指导DES置入能够带来获益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所以,目前腔内影像技术优化PCI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腔内影像技术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结果。主要的临床研究包括IVUS-XPL(IVUS)、ULTIMATE(IVUS)、DOCTORS(OCT)、OCTACS(OCT)、ILUMIEN(IVUS/OCT)、OPINION(IVUS/OCT)。此外,还有一些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如OPTIMAL(IVUS指导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DKCRUSH VIII(OCT指导复杂分叉病变DK Crush双支架PCI)、OCTOBER(OCT指导分叉病变PCI)、OCTIVUS(比较OCT指导PCI和IVUS指导PCI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03

腔内影像技术指导PCI的临床实践

腔内影像技术指导PCI的临床实践主要包括介入前评估靶血管特征、介入中指导病变预处理和支架置入,介入后评估介入效果及介入并发症。

介入前评估靶血管特征包括评估斑块成分、病变特征,识别参考节段和支架落脚点,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通常来说,左主干血管直径为4.5 ± 0.5 mm,前降支近段血管直径为3.7 ± 0.4 mm。充分应用腔内影像技术可以避免支架尺寸选择过小,正确应用腔内影像技术对成像十分关键,尤其是血管扩张充分(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以及血管扫描完整(从目标区域以远20 mm以上开始,到左主干或右冠开口处结束),当成像导管无法通过病变时可以应用低压小球囊预扩张或进行旋磨。此外,对于暂不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病变,腔内影像技术通过对斑块特征的分析,也可以指导强化药物治疗降低斑块未来发生事件的风险。

介入中指导病变预处理和支架置入,包括对钙化病变的识别、定位和钙化厚度、角度、长度的测量,指导选择最合适的预处理策略如球囊扩张、旋磨、血管内碎石等,有助于支架顺利释放和支架膨胀完全。

腔内影像技术指导支架尺寸选择主要基于平均参考节段管腔直径、最大参考节段管腔直径、最小参考节段外弹力板直径以及远近两端参考节段间距等指标的测定。根据远端参考管腔直径选择支架的口径并对支架中段和近段进行后续优化是最有效最安全的。支架膨胀程度对于支架通畅以及远期临床事件的发生尤为关键,反应支架膨胀程度的指标包括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或与参考节段管腔面积的比值。选择支架长度时,则应该从最正常的远端参考节段到最正常的近端参考节段从而完整覆盖病变,应该避免支架两端斑块负荷>50%、以脂质斑块为主或存在明显的钙化。IVUS指导支架置入后的优化标准包括:最小支架内管腔面积>5.0mm2或相当于远端参考节段最小管腔面积的90%;支架远近两端边缘5mm之内斑块负荷<50%;没有>3mm或累及中膜的边缘夹层。

腔内影像技术在介入后的评估可以避免出现支架覆盖不全、支架边缘夹层、支架贴壁不良等并发症。对支架边缘夹层的评估主要关注夹层深度、位置、长度、角度、对血流的影响、剩余有效管腔面积等几个指标,一般来说,局限于内膜、角度<45°且长度<2mm的夹层可以不做处理。而夹层累及中膜/外膜、残余斑块负荷明显、位于支架远端、角度>60°或长度>2mm的夹层需要进一步处理。

支架贴壁不良通常缘于支架尺寸选择过小(在CTO或ACS中较为常见)、支架膨胀不全则是选择了合适尺寸的支架,却未以足够的压力释放,通常是因为病变预处理不充分。

腔内影像技术对左主干病变和分叉病变中支架变形和支架覆盖不全的识别有着关键作用。支架纵向压缩在左主干病变中尤为常见,通过腔内影像技术及时识别并处理可以避免不良事件发生。IVUS和OCT在分叉病变的处理中可以帮助选择重置导丝最合适的位点,优化球囊对吻效果,判断边支支架覆盖情况,新式OCT的3D重建功能更可以描绘出支架网眼的寻径地图,为重置导丝时选择合适的支架网眼作向导。

04

腔内影像技术应用的规划和建议

所有的心脏介入导管室均应该开展腔内影像技术,在术者、医院、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规划,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效能。

05

总结

腔内影像技术是PCI的重要补充和必备技能,技术革新和优化将充分开发腔内影像技术的无限潜力:OCT/IVUS与血管造影的融合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引入人工智能等手段自动测量和解读腔内影像数据是腔内影像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多模态腔内影像系统也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腔内影像技术的评估和指导作用。

Truesdell AG, Alasnag MA, Kaul P, et al. Intravascular Imaging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23; 81(6): 590-605.

专家简介

高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专业特长与方向是腔内影像技术指导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尤其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危重症急救、高血压、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个人完成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10000余台,成功救治心血管危重患者1000余例。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项,医院科技扶持基金2项。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4至2015年公派出国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从事冠心病临床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46.6,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5。主编科普专著《漫谈心肌梗死》1部,副主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危重症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委员、《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等职。


王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现工作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致力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及支架内再狭窄等研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危重症急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军队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统计源期刊收录论文7篇,SCI收录论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079分。
阅读数: 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