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医声》武汉协和LVAD研讨会成功召开!眈研心衰治疗,共探LVAD临床应用未来

什么是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是一种使用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给人体供血的辅助装置。它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还可作为长期性治疗;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有效手段。

首届《中国严道医声》武汉协和LVAD研讨会成功召开

▼▼▼

2月14日,由武汉协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严道医声》武汉协和LVAD研讨会在线上隆重召开。本次病例研讨会由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主办,深圳核心医疗(Corheart 6)协办, 特别邀请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团队共同参与学术讨论,会上由周诚教授卿平教授分别分享《IDD型TGA 患者LVAD治疗》和《低体重100天成功撤泵一例》,一同探讨两例独具特色的先心患者LVAD治疗经验。

中国LVAD治疗尚在起步期,需要国内各大MDT团队联合建设,多学术平台共同协作加强交流:《中国严道医声》主题系列会由此诞生

▼▼▼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不断增加。据数据统计,我国罹患心衰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1.3%,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在这些心衰患者中,每年有5%的患者会进展为重症心衰。对于重症心衰,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5年生存率仅为20%。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成为治疗重症心衰患者最有力的手段。受供体和技术限制,全球心脏移植例数增长缓慢,每年全球心脏移植手术量约为5000台,中国心脏移植手术量不足1000台,因为供心有限,大量心脏病人在等待心脏移植中死亡。在此背景下,对那些等不到或不适合心脏供体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而言,人工心脏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目前全球每年LVAD植入量约5000台,国内商业化使用总量不足200台,中国LVAD治疗尚在起步期,需要国内各大MDT团队联合建设,多学术平台联合加强交流推动成长。

此外,目前我国儿童心脏移植主要问题更是在于供体极度匮乏,很多儿童需要通过机械装置来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然而国外应用于儿童的心室辅助装置价格昂贵,国内无可用产品,桥接移植应用受限,约25%患儿在等待移植过程中死亡。本次讨论会,阜外分享手术病例是国内首次将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应用于儿童心衰患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而武汉协和分享手术病例是国内首次将植入式左心辅助装置应用于ccTGA(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患者体内,体现了我国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第一部分:武汉协和就《IDD型TGA 患者LVAD治疗》病例分享

解读两大焦点问题,多维度认识ccTGA患者LVAD经验

▼▼▼

病例介绍部分:由武汉协和医院周诚教授进行病例分享

该患者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发病率极低,占所有先心病的0.05%,该类病人如不进行解剖纠正,解剖右心室将会面临衰竭。该患者7年前诊断出IDD型ccTGA且出现心衰症状,一年前患者情况加重,全身乏力伴双下肢水肿。后收入武汉协和医院进行治疗,术前NT-proBNP>35000,术前解剖右室(功能左室)横径69mm,长径91mm,RVEF 31%,LVEF也仅12%。经武汉协和董念国教授团队的精准评估,在ICU、体循、护理、超声、麻醉等多学科大力支持下对患者进行LVAD+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二尖瓣成型手术。手术过程非常成功,该ccTGA患者为IDD型(心脏反位),因其独特的心脏解剖结构,解剖三尖瓣的暴露难度也极高。植入后的LVAD泵位置和方向是不好把控(解剖右心室形态与左室不同,肌小梁多有有吸附的风险),过往无任何国内经验可借鉴。董念国教授团队不但解决了术中三尖瓣暴露困难问题,还对LVAD泵体的植入位置和方向完成了精准调整,术后超声显示LVAD(心室辅助装置)泵口方向良好,人工血管无任何弯折。术后一个月左右,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最后康复出院。

术后解剖左室EF值明显提升

思考1:LVAD植入ccTGA患者体内后,如何评估泵体位置?

董念国教授解答,我们原来设想心包腔是不是会因为心脏扩大的原因,可以留给我们充足的空间去置放LVAD(左心辅助装置),但其实不是,他的腔内空间都被扩大的心脏占据,被肺部组织包裹,所以尽管Corheart 6泵体很小,但在整个植入过程中仍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在术中将泵体放置在右侧位,并且让线缆自然铺开。我们着重注意了泵头和腱索的位置,对于泵的空间感需把握很准。

思考2:此类病人肺高压对患者解剖左室锻炼是否更有好处?

董念国教授解答,病人的肺高压,对解剖左室的锻炼肯定是有帮助的,可以一定程度防止心肌变薄,从超声看,手术后,整个解剖左室基本呈现圆锥型,且心室搏动幅度较佳,我们后续将对该患者进行超声量化评估并持续随访。

董念国教授小结:本次手术的术前的手术设计、术中的手术操作、术后的患者护理等多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功,通过这次手术给武汉协和团队也带来了启发,LVAD手术需要应用在合适的患者,如果我们在特定场景应用恰当,会对患者带来巨大的获益。

第二部分:北京阜外就《低体重100天成功撤泵》病例分享

回顾思考,解读Corheart 6对儿童心衰治疗获益

▼▼▼

病例介绍部分:由阜外医院卿平教授对病例进行汇报

患儿为复杂先心术后,于一年前出现活动耐量下降,近三个月明显加重,入院时体重仅为44KG,伴有严重右心衰且重度营养不良。术前NT-proBNP 18000+ pg/ml,cTnl 3.42μg/L,CHOL1.95 mmol/L,LDL-C 0.92 mmol/L,术前LVEDD72mm, LVEF仅16%,TAPSE也只有1.1mm。虽然患儿已进入紧急移植状态,但由于心源问题,患儿迟迟等不到合适的心脏,最终在胡盛寿院士指导下,王现强教授团队在ICU、体循、护理、超声、麻醉等多学科大力支持下,对患者进行了Konno+LVAD置入术。在多学科共同努力下,该患儿各项指标慢慢恢复正常,在术后100天的时候,该患儿达到撤除LVAD标准,并进行了撤LVAD手术。这例患者的手术成功,充分体现了阜外团队对终末期心衰治疗时机的精准理解和阜外MDT团队对患者护理的丰富经验,同时Corheart 6区别于从传统的径向磁悬浮,其原创的分体式轴向磁悬浮LVAD技术,在临床中经受住了考验,其血液相容性和产品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患儿恢复期数据

由100天撤泵引发思考:如何更合理的对适应症进行选择?

董念国教授首先分享道:这个病例提示我们,一部分继发性的左室肥厚,到了扩张期通过LVAD治疗,依然是可复的。紧接着杜娟教授分享道:心室辅助装置下的心肌逆重构是目前研究热点。首先,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术前的病因的分类,是我们可以关注的一点,就如董念国教授所说患者病因的不同决定了患者最终的治疗结局;其次,对于患者术前心率失常的程度,需要谨慎评估,对于没有ICD植入的患者,可能会更有利于患者撤泵。王现强教授补充道:我们还有几个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也慢慢在LVAD的协助下,达到了撤泵的标准,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终末期心衰病人可以恢复到正常。

董念国教授总结:我们以病例讨论的形式为切入点,引发思考和讨论,这种形式更具体,更能贴近临床。这个活动将继续举办下去,在中国LVAD手术起步阶段,集百家之长,互通有无,让符合中国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中国LVAD治疗经验通过“武汉协和《中国严道医声》系列病例讨论会”这个平台得到充分交流。

扫码回看会议直播

专家简介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心研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会员。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项,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主编/主审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周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心脏学组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常委。
199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硕博连读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每年完成先心手术400余例,效果优异。对心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特别对婴幼儿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复杂先心病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治疗以及健康管理具有独到的见解与方法。在瓣膜成形、心衰外科治疗、心肺辅助方面亦具有丰富的经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科研基金。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5/1-2016/8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进行心肺辅助及肺动脉高压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专业兴趣与专长:小切口先心病手术、复杂先心外科治疗、心脏移植/心肺辅助。

阅读数: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