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郭惠明、刘健教授团队成功为2名冠脉高风险患者行TAVR治疗

体外循环是及时有效的抢救手段


2023年3月1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郭惠明、刘健、谢年谨教授团队应用VenusA-Plus/ VenusA-Pro系统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成功为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急诊TAVR治疗。在医院多学科的共同协助下,手术顺利完成,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团队对TAVR技术熟练的运用,在主动脉瓣微创治疗水平上居于国内先进地位,能常规开展经股动脉、经心尖、经颈动脉、经锁骨下动脉等多入路TAVR术,为华南地区高龄高危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关闭不全)患者带来了福音。

病例一特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重度返流,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左室收缩功能严重减退,NYHA心功能IV级。STS PROM 8.35%。

病史简介

患者为68岁男性,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加重6个月”入院,入院时呈端坐呼吸、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既往吸烟、饮酒。术前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在85/55 mmHg左右。

心脏超声:主动脉瓣瓣叶增厚钙化,重度狭窄并重度返流,开口面积0.68cm²,体表面积1.69 m²,跨瓣血流速度3.5 m/s,平均跨瓣压差30 mmHg,肺动脉收缩压69 mmHg,左室舒张末内径62 mm,左室收缩末内径52 mm,左室射血分数31%

其他辅助检查:N-型钠尿肽前体 8437.0pg /ml,肌酐98.27 umol/L,白蛋白32.55g/L;心电图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肺通气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床旁彩超见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主动脉、冠脉CT:外周动脉无明显狭窄。

CT分析

主动脉瓣

Type1型二叶瓣,右无融合,瓣环周长折算直径25.4mm,左室流出道周长折算直径29.3mm,瓣环呈开发式结构。

左冠开口高度10.0 mm,瓣叶明显增厚稍长,冠脉阻塞风险高。

术中建议投照角度右窦居中: LAO 13°,CAU 10°左右窦重叠:RAO:11°CAU30°。

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走形稍迂曲,管腔未见明显狭窄。

手术方案分析:患者为功能型二叶瓣,右无冠窦可见融合,重度钙化1191积分,超声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重度返流,左冠高度约10.0mm,左冠瓣叶长,左冠闭塞风险高,术中球囊预扩张行风险评估,根据预扩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左冠保护。患者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走形稍迂曲,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推荐右侧股动脉做为主入路。此外,因患者术前存在严重心衰症状,血压低,LVEF值仅31%,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TAVR术中循环崩溃风险高,遂决定在体外循环辅助并行循环下操作,使用Venus-Plus二代可回收输送系统,以增强手术安全性。

手术步骤

左侧腹股沟区2cm微小切口进行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后并行循环。

根部造影

直头导丝跨瓣

22球囊预扩

左冠保护

VenusA-Plus 26#瓣膜释放至80%造影

瓣膜释放后造影

回撤保护导丝,撤除体外

TAVR人工瓣膜支架开放正常,术前重度狭窄重度返流术后显著得到改善

病例二特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无返流,左主干+三支病变、冠脉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减退,NYHA心功能III级,STS Risk 8.11%。

病史简介

患者为60岁男性,因“活动后胸闷6年、加重1月”入院。2017年于外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次年于广东省医复查冠脉造影于左回旋支行PTCA;2023年2月下旬再次复查造影,提示LM、LAD内见支架影、管腔通畅,LCx、RCA狭窄。闭塞,由前降至侧枝供应,靶血管细小,无法继续冠脉搭桥。频繁心衰发作,大汗淋漓

心脏超声:主动脉瓣病变,重度狭窄,开口面积0.70cm²,体表面积2.02 m²,跨瓣血流速度4.38 m/s,平均跨瓣压差46 mmHg,左室射血分数46%

其他辅助检查:N-型钠尿肽前体 2507.4pg /ml,肌酐97.09 umol/L;心电图见窦律;肺通气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CT分析

主动脉瓣

Type1型二叶瓣,左右融合,瓣环周长折算直径24.2mm,左室流出道周长折算直径26.2mm。

左冠开口高度9.7 mm,瓣叶上缘达冠脉开口,冠脉阻塞风险高。

术中建议投照角度右窦居中 RAO 4°,CAU 4° 心脏角度53°。

主动脉弓降部呈锐角并钙化,植入器过弓风险高。

手术方案分析:患者为TYPE 1型二叶瓣,左右融合,左冠高度约9.7mm,右冠高度约15.4mm,左冠瓣叶超过冠脉开口上缘,初判左冠闭塞风险较高,拟术中球囊预扩张行风险评估,根据预扩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左冠保护。术前CT提示主动脉弓呈锐角并钙化,植入器过弓风险高,综合决定首选启明Venus瓣膜L26,22mm球囊预扩,使用有良好过弓性能的启明Venus-A pro三代输送系统,可回收的同时改善过弓难度以及同轴性。患者循环不稳,进行左侧腹股沟区切开,游离股动静脉缝好荷包备用,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体外循环保护,保障病人安全。

手术步骤

根部造影

22球囊预扩

左冠保护、输送器跨瓣

VenusA-Pro 26#释放至80%造影

快速精准释放

左冠造影

TAVR术后,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支架功能良好

外科TAVR团队在应对高危及循环不稳情况时具有显著优势,拥有的处理手段最多,反应速度最快,处理特殊情况最及时,为患者提供最佳安全保障。

在开展这两台手术前,刘健教授团队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及各项评估数据,制定了详细的冠脉保护及瓣膜植入方案,团队表示:“发生循环崩溃对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一定要做好例如体外循环甚至开胸抢救等一系列的预案,才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保障”。

在术中成员紧密配合下,最后通过扎实的操作基础顺利植入瓣膜,释放位置良好;第一位患者体外循环调增内环境后即刻撤离,术后复查各项指标正常,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第二位患者体外循环备用,为TAVR顺利完成提供安全保障。两台手术的顺利开展,体现了团队应对高危重症及复杂病例的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未来,团队必将孜孜以求,不断突破,为大湾区乃至全国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郭惠明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副主任,微创专业组、冠心病外科、房颤外科三学科带头人。

担任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成员 (ISMICS),美国胸外科协会委员(AATS membership),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常委,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和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房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在2021年“复旦排行榜”为全国第三,为全国完成全腔镜心脏手术数量最多(800例每年)、手术模式最复杂的中心,腔镜手术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心脏外科手术。除了常规手术,高危高龄患者也接受了全方位的微创治疗模式。郭惠明团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和微创心脏中心,拥有五套腔镜(其中一套为3D腔镜)心脏手术设备,可以同时开展5台以上全腔镜心脏手术,在成人心血管外科领域尤其是腔镜微创心脏外科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被授予国家卫生部微创技术培训基地、华南腔镜心血管外科培训基地和TAVI培训基地,接受了国内外多家心脏中心外科医师的培训,使本单位的腔镜技术得以推广和受益于患者。

目前致力推动建立多学科心脏团队,开展心脏杂交手术,以治疗复杂和高危患者。特别是在“孤立性房颤”和“三支血管病变冠心病”的分期内、外科杂交治疗模式被誉为“广东模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金刀奖”、《中国名医百强榜》微创心脏外科专业第一名和“国家名医.优秀风范”等。先后荣获中华医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二等奖等。发表SCI文章80多篇。


刘健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及冠心病外科手术组长,广东省人民医院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Heart Center, Linkoping University Hospital,Sweden、Deutsches Herzzentrum Berlin (DHZB)访问学者。

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房颤动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介入治疗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会员(MemberofISMICS),广东省人民医院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青年编委,《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等杂志审稿专家。


谢年谨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心血管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周围血管介入分会委员,大湾区心血管病协会结构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常务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以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冠脉介入诊疗术后造影剂肾病防治研究与技术推广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技术优化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郭海江

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主治医师。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访问学者。参与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1项,发表核心及SCI论著数篇。致力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心脏肿瘤等心血管疾病的微创化治疗。

阅读数: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