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25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卒中学会组成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这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时隔7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

指南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以及各媒体参加了本次发布会,会议由指南修订秘书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主持。

历时18个月,指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高润霖院士首先致辞,他指出,指南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健委、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的支持下,并在5位组长的领导下,历时1年6个月圆满完成的。指南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血脂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参考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借鉴了国际最新的指南,充分采纳了我国人群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的数据成果,特别注重国人的特点,因此指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健康中国2030”行动明确地提出“三高”共管,那就是提升“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管理水平,并且把高脂血症纳入到国家健康管理的指标。
“希望指南能够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临床,提高我国民众的血脂管理水平,进而为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做出贡献。”
重任在肩:基层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血脂监测的能力

樊静副主任提到,国务院正式实施了健康中国的行动,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对于血脂的管理给予了重视,提出要倡导居民主动接受血脂监测,把35岁以上居民的年度血脂检测率纳入到了该行动的主要目标,特别强调基层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血脂检测的能力。指南同时对于推进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和指导、规范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相比,血脂管理面临的防治工作非常艰巨。根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的调查,我国18岁以上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是35.6% ,超过1/3的成年人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而且成年人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居民主动开展血脂监测的意识也不够,所以防治工作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编写心血管病防治的指南技术规范来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是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从我国第一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到2016年指南的更新,通过宣讲等方式,大大提高了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医务人员对于血脂异常管理的重视程度。希望新指南的发布对促进全社会更加关注血脂健康,更加科学准确有效的管理血脂,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减少心血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年积累,以国内外以最新循证证据作为核心依据

韩雅玲院士表示:近一两年,血脂管理领域又涌现出许多新的循证证据,因此目前我国急需一部包含最新证据的综合性的全面的血脂管理指南来指导血脂异常人群的预防和治疗。本次发布的指南充分发挥了多学科、阵容强大的专家组的力量,坚持以中国国情为重心,以最新的循证证据作为核心依据,结合上一版指南发表后7年来国内外血脂防治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对ASCVD危险分层降脂目标药物治疗联合用药,尤其是预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更新。
“相信今天发布的这本全新的指南将会全面的推动血脂管理在我国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将我国ASCVD群防群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高度,相信指南的发布和实施必将对推动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护起到深远的和重要的意义,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福祉。”

指南发布内容之一
指南修订背景和过程
高润霖院士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CVD (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我国居民血脂水平近年来明显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和降脂新药,如PCSK9抑制剂的应用,可使LDL-C水平降低50%~70%,并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在他汀药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再度证实了更大幅度降低LDL-C可带来更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促使诸多国外血脂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趋于达到更严格的LDL-C控制目标尤其是对ASCVD超高危患者。另外,与血脂相关的剩余风险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血脂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血脂指南修订势在必行。
指南发布内容之二
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筛查及心血管风险评估
赵冬教授介绍到,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以高胆固醇血症的增加最为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超(极)高危人群的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较低,无需改善。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推荐采用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对<55岁且ASCVD10年风险为中危者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ASCVD10年风险为中危且余生风险不属于高危的个体,应考虑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决定干预措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参考水平仅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总体风险为低危的人群。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患者LDL-C控制水平时应参照ASCVD总体发病风险。血脂检测是发现血脂异常、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和确定干预策略的基础血脂筛查是提高血脂异常早期检出率和知晓率的有效方式血脂检测的频率应依据年龄、ASCVD风险及治疗措施监测的需要而定。
指南发布内容之三
血脂检测及血脂异常分类
为了帮助临床专家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理清血脂和脂蛋白的概念和一些特性,陈桢玥教授重点介绍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并且对这些脂蛋白的物理、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做了详细的表述,以便大家理解和查阅,同时对一些重要的脂蛋白的临床特性给出了简要的介绍。

陈桢玥教授特别指出:原发性血脂异常是指无明确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继发因素,如疾病、药物等所致的血脂异常。原发性血脂异常大多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又称为遗传性或家族性高脂血症。继发性血脂异常通常是指由导致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改变的潜在的系统性疾病、代谢状态改变、不健康饮食以及某些药物引起的血脂异常。继发性血脂异常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可能产生相似的后果。
指南发布内容之四
降脂药物治疗及其他措施
李建军教授对比2018年美国和2019年欧洲血脂指南,提出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可能需要修改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在2016年版指南基础上保留经典内容取长补短、核心问题中体现血脂领域的最新关注点、增加中国人群研究的数据体现中国特色、部分框架内容参照国际权威指南适当完善。

李教授表示,本指南在2016年版基础上保留了降脂药物的分类,增加了新上市降脂药物的介绍,降脂药物联合治疗由2016年版的联合方式简单介绍,改为降低CVD风险的药物联合和严重高TG药物联合治疗二大类列表介绍;原则上添加已经上市药物及大型研究;补充完善传统药物倍受关切的内容;结合内容尽量增加中国工作小组内部完成讨论和达成共识再写入。
指南发布内容之五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及特殊人群管理
LDL-C是防治ASCVD的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为次要干预靶点。这是通过血脂基础、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等综合研究证据所提出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表示,之所以把LDL-C作为首要降脂靶点,是因为评估ASCVD风险的常规血脂指标包括TC、LDL-C、HDL-C和TG。在绝大多数降脂干预研究中发现,只要降低LDL-C,心血管事件风险就能下降。而把非LDL-C作为次要降脂靶点,是基于该指标有可能全面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考虑。
在其他指标中,赵水平教授强调TG必须要人为干预、管理,因为TG具有多变性,医生要了解TG特点,学会如何防控TG,同时要帮助大众认识到TG的危害性,尤其是高TG患者,降低TG可减少胰腺炎发生风险。赵水平教授简化了此次指南的表格内容,希望方便医务人员适应,帮助记忆,在临床上迅速判断出患者的风险等级。
随后,参会媒体代表针对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相关内容进行了现场提问,与会专家逐一解答。
指南的发布,是中国血脂管理工作所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一步是配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将指南真正落实、贯彻到血脂防治的临床实践当中。
高润霖院士在总结中表示,想把血脂防治的工作做好,就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大力推广指南内容,加强医务工作者对血脂管理的认识,针对大众分区域展开宣教活动,使指南精髓深入民众内心。
“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推动中国血脂防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