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工心脏到底好不好用?王现强、马量、闫炀、戴小福联合访谈

多维度解锁人工心脏
专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马量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闫炀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戴小福教授

(排名不分先后)

2023心衰重症高峰论坛暨永仁心医疗科技园成立仪式举办期间,四位在我国人工心脏领域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知名专家接受了现场媒体的采访,为您从不同角度解锁人工心脏。

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

心脏是生命的中枢,一旦衰竭,生命也将终止。千百年来,人们对心脏修复与置换有着无限遐想,从古代补心、修心的中外传说,到80年代后期,由Richard Wampler发明的Hemopump首次用于临床,开启了现代人工心脏的历史,再到去年年底脱口秀演员王十七因“没有心跳的人”火出圈……

想象变成了现实,传说成了真。

关于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治疗,人工心脏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选择,为众多等待供心的患者提供了生存保障。
“安装人工心脏的手术不难,关键在于术后的管理。”2023心衰重症高峰论坛暨永仁心医疗科技园成立仪式上,一位受邀专家如是说。

无独有偶,会上同期发布的《2023心衰行业白皮书》中同样指出:

根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的数据显示,我国 40 多家头部心脏移植医院(以手术量为依据)均成功开展了多例心脏移植手术。LVAD是对现有疗法的有效补充,可以扩充心脏移植的治疗手段。对于已经开展心脏移植的医院,技术成熟,条件完备,对于开展LVAD手术很有信心。
一个以人工心脏治疗心衰患者的时代已然悄然来临。
然而,落地到现实层面,无论是患者还是众多心血管医生,对人工心脏的了解仍然不够全面。人工心脏似乎离我们又近又远。

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前后生活质量会有哪些变化?

医生在安装人工心脏时会考虑不同产品的哪些特点?

未来人工心脏还会怎样发展……

严道医声网结合四位专家的观点,从“患者端”和“医生端”,带您走进人工心脏的世界:



医生端

LVAD常用作重症心衰患者的最后方案

设备的长效性是关键

▼▼▼



心衰的治疗手段通常分为哪几种,及适用情况?

王现强教授

外科手术领域治疗心衰患者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

一个是人工心脏,另一个就是心脏移植。
一般来讲在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如果心衰仍持续发作,且脱离不了住院环境和升压药的支持,并合并有一些比如说脏器功能的受损,预期寿命不超过一年的,这时候我们要尽快给患者建议,考虑进行人工心脏或者是心脏移植。

马量教授

心衰患者早期绝大多数还是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器械治疗,如起搏器、CRT、ICD等进行介入治疗。还有一些其他的设备如Impella等,都起到的是临时过渡作用,不能用作长期治疗。一般植入1~3个星期后,患者心脏功能恢复后再撤掉。但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达1.3%,心衰患者约为1000万人,其中有8%,也就是约80万患者为重症心衰,这些患者发展到晚期后,相对来说能起到长久治疗的方式就是心脏移植或人工心脏。
心脏移植现在我国各大医院开展得比较多,但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供心不足,一年只能完成600~700例,同时心脏移植后需要终身抗免疫、抗排异,会造成患者本身的抵抗力降低,进而容易被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并且抗免疫治疗的费用是比较高昂的,这些是心脏移植的局限性。

人工心脏植入后只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就可以了。它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正如两位专家所说,就是电池和导线的问题,患者始终需要背个小书包在身上,但这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慢慢接受的。

在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时,医生会比较关注人工心脏的哪些特性,您常用的人工心脏设备有哪些?


闫炀教授

对于很多心衰病人来说,大多数家庭都会因长期在医院进行治疗导致家庭经济水平的降低。

“我接触到的许多家庭都非常困难,他们往往会举全家之力,来为患者植入LVAD,让患者活下来。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尽量给患者选择能够长期使用的设备。因为很多患者是孤注一掷的,他选择了人工心脏就没有经济条件再去负担心脏移植手术的费用了。平时我用的比较多的是永仁心的设备,它的长效优势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国外最长使用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1年,据说这款设备能用30年之久,我也比较期待它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戴小福教授

除了闫炀教授说的这一点之外,永仁心的设备还有其它三个比较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是液力悬浮的,因此流道会比较宽,对血液的破坏比较少,也能避免电磁的影响。

其次,它具有脉动性,装置植入后能依据左室压力和主动脉压力产生脉压差,使得人体更加适应人工心脏的工作。

最后,其血液泵内部等血液接触面涂有仿生MPC涂层,这个涂层可模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功能,与水分子之间存在高亲和性特征,对血液的保护比较好。

而这些,比如说对血液的破坏、抗栓功能以及仿生理脉动性等都是我们在植入人工心脏时比较关注的点,也是我用永仁心比较多的原因。

现阶段人工心脏的推广,需要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戴小福教授

一是术前对患者的评估。

如重症心衰病人究竟是否到了必须要进行手术的时候了,如果是的话是选择做人工心脏还是心脏移植?无论什么手术,把握患者的适应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为晚期心衰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手术方式,这是首要的。

第二,要在操作上进行规范化培训。

尤其是体外循环过度到人工心脏的时候,食道超声的使用、术中排气,间隔左右心平衡等。不过就单纯的缝合操作来说,我想只要经过规范化培训,难度都不是很大。

第三就是术后管理了。

和其它心外科手术一样,心脏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包括设备的维护、管理,抗凝处理等一系列工作。

“应该从术前、术中、术后这三个方面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把人工心脏的逐渐推广起来,也才能真正地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患者端〗

植入LVAD可回归正常生活

导线、电池可能会影响活动

▼▼▼

患者在选择是否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时,他们最关注哪些问题?


闫炀教授

一般来说,患者首先会希望了解人工心脏的使用寿命,它究竟能帮助患者存活多少年。其次,是装置的电池。这个问题他们会问得比较细,比如说电池的耗电量,多久充一次电,充电一次能用多久等。接下来会问我使用人工心脏后能不能回归到正常生活,设备的电线从患者的肚皮上穿出来,患者应该如何去护理,能不能洗澡等。

从我们医生的角度,我们还会为患者补充一些他们没有注意到,但是很重要的问题,如安装人工心脏后是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的,还要定期回到医院复查,调整抗凝方案等。

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一般改善效果如何?术后管理会很麻烦吗?



王现强教授

人工心脏植入以后,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是十分明显的,它基本能代替左室功能,所以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重症心衰患者术前大多生活质量极差,常常是卧床或因无法平卧而半卧位休息,但在植入LVAD后基本上都能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一个很巨大的改变。

至于术后管理,则像闫炀教授刚才所提及的一样,主要是导线和电池问题。因为患者植入LVAD后会有一条线缆从皮肤内穿到皮肤外,连接控制器和1~2个电池,且电池像我们的手机一样,需要定期充电(如下图所示)。电池和控制器通常会放在一个书包里,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植入LVAD后的患者出行会背着一个书包,这样可能会限制患者的活动,比如说游泳。但一般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不受影响的,除非重体力劳动。



未来

无线充电、更好的血液相容性是方向

▼▼▼

人工心脏技术在中国的前景如何?通过哪些方式方法可以加速人工心脏技术在中国的推广?


马量教授

在我国,人工心脏的起步确实相对较晚,但我们起点较高,研发的产品都比较新。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们医院相对用了比较多的人工心脏产品,总体下来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我国心衰患者群体较为庞大,人工心脏的需求量肯定是比较高的,但现阶段有价格因素,还有前面几位专家都谈到的导线和电池问题的影响,制约了人工心脏的发展。

我希望未来人工心脏可以进入医保系统,新一代的产品尽量做到小型化或是无电线化,同时厂家和医务人员相互合作,从临床需求角度进行研发,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不要让患者觉得植入人工心脏长期背个书包就低人一等……这些都能很好地帮助人工心脏未来在国内的发展。

人工心脏在临床试验中还有哪些可以改进优化的地方?您觉得未来人工心脏会如何发展?

王现强教授

我觉得可以通过医工结合的途径改良人工心脏。因为医工结合的原理就是从病人身上发现问题,医生进而向企业提出问题,企业再帮忙让工程师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从医生到企业两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它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让器械的改进方向更人性化、更符合患者需求的。在此我也呼吁更多有情怀的企业家、工程师们能多多和我们医生开展合作,不止是人工心脏,而是为千千万万的心衰患者做创新,挽救更多生命。


闫炀教授

能无线充电肯定是大家共同的希望。但就目前的人工心脏来说,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那么如果能生产出一款生物相容性更好的、不再需要抗凝治疗的产品,这必然是一项革命性的进步。
当然,我国人工心脏的产品就技术层面来说,是相对领先的,加之我国心衰患者的数量庞大,随着这些新型人工心脏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将为临床积累更多经验和数据,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人工心脏在未来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编后语
驰向下一个里程碑

▼▼▼

无论我们是否了解人工心脏,有一点毋庸置疑,即心脏病的治疗已经从复原发展到移植和辅助,以人工心脏、心脏移植手术为代表的技术必将带领心脏疾病的治疗驰向下一个里程碑。

如同诸多心血管病专家所言:“心衰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

从整个行业来看,人工心脏所代表的不仅是一项诊疗技术,更蕴含着人类对抗自然的智慧与力量。以人工心脏为起始点,未来或许有更多可能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将如何为医学发展乃至人类寿命的延长带来新的动力与可能,一切似乎都值得期待。
阅读数: 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