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31日,在为期四天的手术演示接近尾声之时,第四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进入了手术直播和学术讲座齐飞的第五天,“先心病介入治疗专题—先心病介入大咖谈”栏目重磅来袭!
10余位国内外顶尖术者齐聚一堂,围绕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最新指南、技术、诊疗策略和规范、前沿热点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用最顶尖的思想交锋,最深刻的话题讨论,上演了先天性心脏病诊疗领域的“华山论剑”,铺就了一幅先天性心脏病最前沿智慧和理论的学术画卷,更为所有与会同道创造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交流和钻研提升的绝佳机会。

上半场
明晰发展现状,把握未来趋势

此次“先心病介入大咖谈”分两场进行。
上半场,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刚成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琦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廷亮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白元教授担任主持和讨论嘉宾。
来自意大利的全球著名介入心脏病学专家Mario Carminati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琦光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智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内容。

Mario Carminati 教授首先以自身中心为例,从导管室的手术容量、影响设备及手术种类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意大利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Mario Carminati 教授认为,对于复杂ASD患者可以借助球囊辅助、同时植入两枚封堵器和CT-echo影像重叠等技术或技巧取得良好疗效,而对于VSD患者,则强调随着器械更新,介入医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应个体化选择适合患者的产品。最后,对于主动脉重度闭锁的挑战病例,Mario Carminati 教授建议可利用CTO或者房间隔穿刺针通过狭窄处,借助高压球囊等实现支架的完全展开,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结果。

蒋世良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先心脏介入治疗的现状和挑战:
第一,2009年到2022年,先心病外科手术治疗数量缓慢下降,而介入治疗呈缓慢上升趋势。而且近2年在我国常见先心病介入病种所占比率中,PFO介入治疗呈上升趋势,成功率高达99%,严重并发症为0.14%,死亡率0.001%;
第二,由我国原创的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先心病技术优势明显,已走出国门推广到20多个国家,而且先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3D打印应用广泛,一站式介入治疗也在积极开展中。同时,多个国产先心病介入新器械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目前还有两款国产肺动脉带瓣支架、四款国产先心病介入器材尚在临床试验中;
第三,相关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国专家指南、相关卵圆孔未闭诊断的操作规范及中国专家共识等指南与共识的制定将使先心病介入技术更加规范化,且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四,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我国虽成绩显著,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如何避免部分较大直径ASD采用可降解封堵器介入术后1年新发残余分流;对于复杂性PFO如何成功通过房间隔,避免或降低术后残余分流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王琦光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关于成人先心病管理指南的相关内容,对比了2020 ESC ACHD管理指南与2010指南的变化并针对新指南展开了解读。王琦光教授指出,新指南对ACHD疾病进行了明确分类和风险分层、提出了新的诊断技术在诊治中的应用、ACHD相关性PAH诊治和ACHD应用抗凝剂的新观点、2020ESC ACHD分流病变和ACHD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处理方案、更加详细的心律失常和ACHD具体病变的处理方式以及ACHD合并高危和极高危妊娠风险评估等新内容,并提供了明确的建议,通过简明扼要的表格形式给予展示,以便临床医生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掌握和使用。

秦永文教授对全降解封堵器在先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秦永文教授首先介绍了先心病封堵材料发展的三个时代,指出镍钦合金封堵器使先心病的治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实现了先心病从巨创到微创的治疗选择,并对此类封堵器的分类、选材的要求、符合临床需求的材料以及封堵器的形状设计及其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通过展示国内外关于可吸收封堵器的实验研究和关于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评价了封堵器植入体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曾智教授对于如何在瓣膜微创时代重新认识PBMV术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总结,点名了瓣膜病外科治疗中国现状和生物瓣瓣膜成形术应用的不足,解读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指南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PBMV疗效的研究成果,并用简短的视频展现了我国目前进行PBMV使用Inoue球囊技术的过程。曾智教授强调,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费用较低,恢复快,成功率与外科相当,死亡率与并发症较低,无长期抗凝出血风险,可减少外科换瓣次数,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仍是治疗MS的安全、有效的重要治疗手段。

张智伟教授以先天性心脏病一体化诊疗为题,介绍了从胎儿到儿童先心病诊疗的总体流程和进展。他指出,实现先心病从胎儿到儿童的一体化诊疗,建立产前筛查诊断、产前咨询、产前干预、产后诊治的先心病一体化诊疗模式,对于提高重症先心病救治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先心病的预后,实现优生优育的国策、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同时,张智伟教授以广东省为例,展现了先心网成功实施后的变化,产前咨询及超声规范相关文件推广后的成果。提出,以儿童心血管内科、心外科、产科、新生儿科、影像医学科、麻醉科等组成多学科合作团队,在先心病一体化管理救治工作中非常重要,而在这个一体化诊疗模式中,网络基础、技术基础不可或缺。

张玉顺教授从全球先心封堵植入数量出发,详细阐述了PFO技术使用各类封堵器治疗现状,并分享了最新指南和相关病例,全面介绍了PFO技术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下半场
直击前沿热点,深度解读共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张伟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金敬琳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航教授主持活动下半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来自德国的Dr Kolja Sievert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治远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震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伍伟锋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广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轶维教授相继进行了主题学术讲座。

中国先心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先心病占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先心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与器械发展互相促进。潘湘斌教授作为下半场的开场讲者,介绍了全降解封堵器产品的设计理念及研发历程,他指出,如今国际首创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已发展成为临床常用技术,特别是全降解封堵器产品的出现,其临床效果非劣于已上市的镍钛合金封堵器,创新的结构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封堵效果,而生物高分析可讲解材料骨架,降低了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可以说,超声引导植入,无辐射;降解完全,无金属残留;减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先心病治疗时代已经到来。

Kolja Sievert教授分享了静脉窦ASD介入封堵术的经验和思考。Kolja Sievert教授开篇提到,静脉窦ASD占所有ASD的5-10%,SVC型比IVC型更常见,几乎总是伴有肺静脉发育异常,而导管闭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然而,介入技术的进步有望打破这一传统观点。对于静脉窦ASD的介入治疗,首先应根据CT或MRI确认解剖形态。并结合几例病例介绍了目前可用的器械和技巧,包括覆膜支架、封堵器、贴片等。对于伴存的肺静脉异常,Kolja Sievert教授则认为如果较大且显著,并且外科可修复,则应采取外科治疗;如果较小且不需外科处理,则可尝试导管修复,值得注意的是,阻塞这些静脉有轻微的肺梗死风险。

宋治远教授针对中国左心耳封堵发展现状和展望进行了报告。他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左心耳封堵的10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近两年来左心耳封堵器的发展,分享并解读了在国外期刊发表的部分临床研究。最后,通过介绍Bio-Lefort 生物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首例展开了对封堵器的展望和期待,宋治远教授表示,当前LAAC的疗效与安全性已经得到中国临床医生的普遍认可,LAAC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左心耳封堵的器械也越来越多样化,希望未来,LAAC的适应证选择更加合理、术后管理更加规范、循证证据更加充分、生物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成为未来器械的重要发展方向。

王震教授介绍了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通过回顾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技术发展,将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一一介绍给大家,并解读了经皮V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这项指南,详细解答了目前临床常用封堵器的构型及选择要点、常见的创新型封堵器的特点,同时提醒注意介入操作流程、术中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最后,王震教授指出了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从制度的完善、介入技术的进步、介入封堵材料的创新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说明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

伍伟锋教授带来了成人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治进展。通过成人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内容、成人先心病(ACHD)常见缺损类型,选择2022年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对PAH-CHD临床分类、先心病PAH的临床表型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对于PAH-ACHD致病的重叠因素,伍伟锋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解读了关于PAH-ACHD病人的预后研究结果。

王广义教授阐述了是肺动静脉 (PAVM) 与矛盾性栓塞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临床表现与卒中治疗等。详细介绍了PAVF与脑卒中的关系和两种机制学说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可以明确PAVM,而PAVM介入治疗能改善血氧饱和度及减少并发症(矛盾栓塞),对于微小肺动脉瘘已经有确切证据建议封堵治疗。

最后,陈轶维教授从六个方面详细分享了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及其预防的策略方法。一是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穿孔、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出血和局部血肿、血栓和气胸等,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高危病例超声引导穿刺、轻柔操作和术后伤口加压及护理等预防;二是心律失常常由导管和鞘管、造影剂和介入器械的刺激引起,术中应根据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对症处理;第三,心脏或血管穿孔常见于婴幼儿、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情形,根据穿孔部位不同,可能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或慢性心包积液,强调术前应评估号球囊或支架尺寸、术中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并加强术后监测以避免此类并发症;第四,对于器械脱位或破裂,随着术前评估的精细,此类并发症已较低,对于高危病例需加强沟通并与外科团队配合;第五,对于瓣膜或腱索损伤,强调轻柔操作和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第六,对于气栓、血栓、溶血等并发症,由于目前的治疗经验局限于小儿PDA患者,陈轶维教授倾向术后碱化、水化和激素治疗以降低此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