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8日刚刚圆满落幕的首届国际心血管技术和产业创新峰会暨“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总决赛上,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姜海滨博士凭借《螺旋连接结构经导管植入可回收可调整主动脉瓣膜支架的研究》的项目,进入决赛十强。以下是姜海滨博士参加本次大赛的感受与所得,与各位同道分享:
姜海滨博士现场论述创新项目
姜海滨博士
创新是快乐的,因为需要不断走进新兴事物,用敏锐的感觉去发现问题,用精准的逻辑去分析问题,然后用丰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创新是痛苦的,因为其过程是艰巨的,焦虑、期待、煎熬,必须在磨砺中寻找一条光明之路,很可能面临失败。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次文明的更迭都若隐若现的有着创新的因素的影响。对于国人来说,惨痛莫过于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泱泱帝国、堂堂华夏,被为数不多的外国战舰和士兵打的溃不成军,到处割地赔款、献媚求饶,这里面难道没有工业革命伊始,欧美国家大量创新的结果所影响吗?蒸汽机的创新使人类掌握了无穷的动力,工业技术的各种创新使生产力极大提高,国家实力飞速增长。在实力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腐朽没落、守旧锁国的清政府难免失败,中国大地的苦难由此开始。
创新是文明的灵魂,可以主导民族的未来。以色列就是明显的例子,以色列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周边环境恶劣,但是它的科技创新生生不息,国家力量却无人敢小觑。
“创新”和“进取”这两个词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进取的精神,没有蓬勃向上的动力,很难想象他们会去想方设法创造新生事物。而进取的态度、蓬勃的激情、不折不挠的精神是每一个创新者必备的素质。创新者往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找到关键点;同时,创新者决不会因循守旧,默守陈规,他们知识丰富,思路开阔;善于跨界思维,交叉学科,运用各种可能是匪夷所思的想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对于创新的分类,我认为可以区分为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应用技术的创新,前者层次较深,难度较大,但是一旦突破将是革命性的进步,如相对论和基因技术;而应用技术的创新则偏重于实用技术方法的发展进步,主要关注技术设备和装置的应用改进,用来解决具体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从事的医学创新活动多属于后者。
创新也可分为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前者指技术上的进步,后者指应用方法上的改进。比如火器和“三段击”的发明,冷兵器时代火器的发明具有革命性意义,威力巨大而且对战斗人员的体力要求明显降低,但是早期的火器装填速度太慢,打完第一枪,还没来得及装弹,敌人的骑兵已经冲到跟前,在战场上使用效率甚至不如原始的弓箭。明朝将领沐英创造性地发明了“三段击”技术,即一排射击、一排瞄准、一排装弹,极大的提高了射击效率,从此战无不胜。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固然重要,立足于现有技术的方法创新亦不容忽视。
心血管系统与其他器官不同,其结构多样,拥有包括冠脉、瓣膜、电生理传导、心肌等结构,非常适合各种新型装置的应用,为医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每一种新型材料的出现,每一次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都有可能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契机。试想,如果没有镍钛记忆合金在医学上的应用,那么数以几十万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必须承受开胸手术之苦,又怎么可能局麻下介入封堵,不留疤痕轻松下手术台?更别提支架球囊技术挽救了多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解决了多少心绞痛患者的痛苦。
我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读期间,先后跟随赵仙先教授和秦永文教授学习,两位教授临床能力、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和创新能力都令人敬佩不已。耳濡目染,对于临床以及科研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为了解决主动脉瓣膜支架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我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成果申请专利,但也只能仅此而已,无法再继续前进。
机缘巧合,我有幸参加了葛均波院士主持举办的“创心”大赛,在得到王莉老师和钟伟博士的悉心指点,顺利完成大赛演讲后,吸引到十二家投资公司的交流意向。以此同时,在沈雳秘书及组委会的安排下,在与其他选手们充分交流后,我忽然拥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创新的道路上从此不再感觉到孤单,仿佛把握住了一种脉动的旋律,一种冲动的节奏,创新的意识汇成了洪流,由点到面,星星之火逐渐汇成草原野火,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比赛中与其他选手的灵感碰撞,很快又有了新的想法和概念,并迫切地想付诸于实施,为此求索不已,在完成繁忙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后,仍是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感谢“创心”大赛为我的人生平添光彩,点燃我继续在创新道路上飞奔的激情,也祝愿中华英才辈出,创新之魂生生不息,创新之火熊熊燃烧!
(按姓氏拼音排序)
姜海滨 李启洋 陆树洋 欧阳晨曦 潘文志
孙韬 夏妍 熊光磊(美国) 张健 张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