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瓣法•横位心+高龄、大瓣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来永强教授团队应用J-Valve完成3例TAVR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外科中心来永强教授携团队介入医疗组成员于建波教授、朱恩军教授、李景伟教授、戴江教授、心内一科宋现涛教授、张明多教授、麻醉科王晟主任、王慧敏副主任医师,超声科何怡华主任、宋砾医师,手术室许斌护士长的协同配合下,使用杰成医疗(健适医疗成员企业)的J-Valve经心尖介入生物主动脉瓣膜系统成功为3名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实施救治。其中,第一例患者为横位心,心室角度63°,流出道和瓣上结构较大;第二例为80岁高龄患者且瓣环较大,瓣环直径约27.5mm;第三例患者同样为大瓣环,瓣环直径约26.9mm;三例患者病情均较复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团队紧密协作,凭借娴熟的操作及丰富的经验,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三例患者冠脉及瓣膜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病例一:横位心

病史简介

患者为68岁男性,因间断发作胸闷6年,加重3月入院。

超声显示: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径分别为42mm、68mm,主动脉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钙化,瓣环前后21mm,LVEF 67%。

多普勒测得Vmax=2.86m/s,最大压差33mmHg,缩流颈8mm,反流面积S=12cm²。

超声诊断:主动脉瓣重度反流;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房大,升主动脉及窦部增宽;肺动脉增宽。

CT分析

患者主动脉瓣三叶式,瓣叶基本等大,瓣叶稍厚,瓣叶游离缘轻微钙化;主动脉瓣环周长折算直径约27.8mm:

双侧冠脉开口高度可,LCA 14.4mm,,RCA 18.0mm;双侧冠脉及其分支轻度钙化:

术中建议造影角度RAO 1°,CAU 19°(其它参考角度如下图):

横位心,心室角度63°:

主动脉弓轻微钙化,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见多发钙化;胸主动脉稍迂曲:

手术步骤

术前超声显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

猪尾放置于无冠窦行根部造影:

定位件入窦部,降落瓣膜件,瓣膜释放,瓣膜仓闭合:

退出介入器,透视下见瓣膜形态良好,位置稳定:

即刻复查超声,瓣架植入深度合适、形态良好,未见明显瓣周漏:

彻底止血,闭合心尖手术切口,手术顺利结束。

病例二:高龄、大瓣环

病史简介

患者为80岁男性,因间断胸闷1年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本院超声显示主动脉瓣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环前后径23mm,左右径22mm,舒张期大量反流,反流面积9.3cm²,缩流颈5.1mm;二尖瓣收缩期中量反流,反流面积5.5cm²,三尖瓣少量反流;LVESD 43mm,LVEDD 59mm,LVEF 48%;肺动脉压力48mmHg。

超声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右房增大;室间隔增厚;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钙化并关闭不全(重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心功能减低。

入院诊断: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高血压。

CT分析

患者主动脉瓣三叶式,瓣叶基本等大,瓣叶增厚,瓣叶未见明显钙化;主动脉瓣环周长折算直径约27.5mm:

升主动脉最宽处41.7mm:

左室大小:

双侧冠脉开口高度可LCA 15.0mm,RCA 15.7mm:

窦部高度:

术中建议造影角度LAO 13°,CAU 22°(其它参考角度如下图):

心室角度52°:

入路角度143度:

降主动脉及双侧髂外动脉走行稍迂曲;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散在轻微钙化:

手术步骤

猪尾放置于无冠窦行根部造影:

选用29mm J-Valve。定位件入窦部后,降落瓣膜仓:

瓣膜释放,退出介入器:

根部造影,见瓣膜形态良好,位置稳定,未见明显反流:

即刻复查超声,瓣架位置固定,瓣叶活动良好,植入深度合适、形态良好呈圆形,未见明显瓣周漏:

彻底止血,闭合心尖手术切口,手术顺利结束。

病例三:大瓣环

病史简介

患者为69岁男性,因间歇性胸闷憋气5月余入院。

本院超声显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反流面积8.3cm²;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室舒张末径45mm,LVEF 65%;肺动脉压力30mmHg。

超声诊断:左房大;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反流(重度);三尖瓣反流(轻度)。

入院诊断:主动脉瓣重度反流。

CT分析

患者主动脉瓣三叶式,瓣叶基本等大,瓣叶稍增厚,瓣叶未见明显钙化;主动脉瓣环周长折算直径约26.9mm:

升主动脉最宽处37.9mm:

LV大小:

双侧冠脉开口高度可LCA 15.3mm,RCA 19.0mm;左侧冠脉分支轻度钙化:

窦部高度:

术中建议造影角度RAO 6°,CAU 18°:

心室角度51°:

双侧髂外动脉稍迂曲,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散在钙化:

手术步骤

术前超声见主动脉瓣大量反流:

猪尾放置于无冠窦行根部造影:

定位件入窦后,降落瓣膜仓,造影确认位置:

释放瓣膜,退出介入器。根部造影,见瓣膜形态良好,位置合适,未见明显反流:

即刻复查超声,瓣架位置固定,植入深度合适,瓣叶启闭良好,形态展开呈圆形,未见明显瓣周漏:

彻底止血,闭合心尖手术切口,手术顺利结束。

本次手术中三例患者病情各具特点,来永强教授团队术前根据患者各项评估,因症施治,制定了个性化手术策略,在J-Valve瓣膜助力下一日内完成三例挑战,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未来,团队将继续勠力同心,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来永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心脏外科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三十余年,完成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8000余例。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肥厚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方面均有较高学术造诣。

冠心病外科:对危重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瓣膜关闭不全及室壁瘤的外科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瓣膜外科: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二次瓣膜置换、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危重复杂瓣膜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肥厚性心肌病:近年来采用改良Morrow手术开展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国内开展这项工作较多的心脏外科医生。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4年~2005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北京围术期医学研究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房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心脏瓣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心脏微创协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科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冠状动脉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北京市、黑龙江省、浙江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心肺血管病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编委,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杂志特邀编委。

2013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优秀医师奖(金刀奖), 两次荣获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参与8部心胸血管外科专著的撰写。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00。10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杂志。作为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后人员1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余人。

阅读数: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