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F&CCPCC2023丨霍勇教授: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从数据看发展
  2023年4月22日,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3)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同我们分享中国大陆地区PCI治疗数据,并对PCI治疗的总体趋势与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霍勇教授指出,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已和发达国家相近,但介入治疗率仍处在上升阶段,要做好技术提升、患者管理、器械创新,进而实现从介入大国到介入强国的跨越。

 做加法:提升PCI介入疗效 


  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中国冠心病PCI介入病例数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库统计,2022年中国冠心病PCI介入总病例数达到1293932例(不包括军队医院病例数)。数据显示,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占比为21.9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13.13%,为优化患者管理与个体化治疗的开展,对于这部分患者以及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PCI介入治疗应该“做加法”,强调多做、早做、快做、做好。
  目前,中国胸痛中心网络已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胸痛中心认证100%覆盖,完成地市、州、地区94%覆盖和96%县域覆盖,形成全国心血管救治基本网络。胸痛中心的建设将院内救治扩展为全程管理,极大地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至首次导丝通过闭塞段(DTW)的时间,院内死亡率显著降低。

 做减法:给予患者精准治疗 


  霍勇教授指出,对于稳定型冠心病、低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PCI治疗,我们应该做减法,要少做、缓做、进行判定并精准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建立有效的危险分层。重视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药物治疗,强化降脂治疗,优化抗栓方案,尤其是对于非ACS患者,药物治疗是重要且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式。

  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要加强冠脉腔内影像学的应用,识别易损斑块和罪犯病变、优化冠脉介入治疗方案。PACMAN-AMI研究将近红外扫描OCT和IVUS结合,可以有效地判断斑块,并发现强化降脂可以减少斑块、增加斑块稳定性。
  要大力推动冠脉血流动力学/功能学评价,除了基于有创压力导丝的FFR,还有FFR衍生技术iFR/RFR/dPR、基于冠脉造影的FFR技术QFR/caFFR以及基于腔内影像学的FFR技术QFR/UFR,这些功能学评价手段将为未来优化稳定型冠心病和低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提供帮助。

 重创新:加速满足临床需求 


  冠心病介入治疗离不开器械创新,近年来,临床中也不断出现了各种新器械,其中就有我国自主研发的刻痕球囊、冲击波球囊等多种医疗器械,对于临床效果的改善、手术成功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中仍有许多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期待未来能持续不断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临床诊治迈上新的台阶。

 创未来:全面发展实现PCI强国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仍然形势严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仍将持续增加。霍勇教授指出,未来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要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升、从技术到体系有效融合、从救治到预防全程管理、从临床到创新不断突破,实现从PCI大国到PCI强国的跨越!


阅读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