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树洋:小发明,大智慧 一个外科医生眼中的创新——参加首届“创心”大赛随感
导语 严道医声网
  在5月28日刚刚圆满落幕的首届国际心血管技术和产业创新峰会暨“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总决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树洋博士进入了决赛十强。以下是陆树洋博士参加本次大赛的感受与所得,与各位同道分享:

  第一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已渐行渐远,留给我的印象总是难以忘怀。从大赛的筹划、投稿、遴选、到最后大赛成形,历经了大半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赛个体,仅仅是从中体会了紧张、焦虑、期待、激动等五味杂陈的复杂心情,而大赛主办方沈雳教授、廖秘、王莉女士、钟伟博士、以及众多幕后英雄,则为这次比赛的如期顺利举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通过大赛国外路演,让我见识了大牛们的高大上的创新项目,比赛中的切磋交流,也让我领略了国内优秀青年选手众多接地气的发明创新,充分体现了“小发明、大智慧”,这一个个创新发明的星星之火,相信必定能够在中国点燃创新的燎原之势。
陆树洋:小发明,大智慧 一个外科医生眼中的创新
 
陆树洋博士
 
为什么要创新?
  谈到创新,经常会听到领导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同学们、同志们,让我们做一个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人吧!大胆创新吧!没错,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创新热情。然而,基调太高,很难让人保持持续的创新热情,最终创新会沦为一句空话。我们需要更接地气的创新理由。举个例子,就医疗这个行业来讲,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疗工作者,你写出来的论文没有创新性,就很难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接受发表,你申请的课题缺乏创新性,就很难让评审专家为之动容,获得立项资助,没有基金资助,想法永远是想法。为什么要创新,给了你这么接地气的理由,相信你懂的。
 
如何做到创新不止?
  有了创新的念想还远远不够,如何才能做到让创新生生不息才是高明之处。事实上,我们平时的工作环境就是激发我们创新的试验田,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常常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果遇到问题总是熟视无睹,不进一步思考,抱着别人也是这样,书本上就是这样,多少年传统就是这样的态度,就很难有所创新发现。当然,创新不是完完全全的摒弃传统,而是对传统精华的萃取,对传统除了继承,更要发展。多年以前,看到上级医生在做冠脉搭桥手术,获取乳内动脉时,要把传统撑开器一侧垫高斜掰开来,同时通过体位改变,以便更好地显示乳内动脉,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撑开器的设计,改变作用力的方向,就可以抬起一侧胸骨更好的显示乳内动脉呢,后来真的出现了取乳内动脉撑开器。最初,看到老师做微创手术时采用端孔打结器,每次打结时总是要把线先穿过端孔,就觉得这种打结器还存在改进之处,后来发现真的出现了好多其他更好用的打结器。感觉好像每次自己的预见都是对的,可是每件改变手术方式的发明都与自己擦肩而过。很多时候,你在思考,别人也在思考,你所碰到的问题,也是别人所碰到的问题,关键之处在于,你选择了墨守成规,别人选择了大胆突破改进。如果对问题的每一次遇见,你都能格外珍惜,大胆思考,何愁缺少创新之源呢?
 
创新无大小?
  以色列专家在分享他们国家的创新经验时,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便是,创新面前,不问年龄,哪怕你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医生,只要你的想法方案更好,你就会得到充分的鼓励与尊重。我们国家要想在创新之路上有所突破,首先必须要培育鼓励大胆创新的土壤。在参加CCI大赛投稿之前,我一直抱有斗胆忐忑的心情,总觉得自己的设计充满稚气,看上去、听上去缺少一些震撼力,怀疑自己的设计,是否算得上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么?然后,随着入围十强,通过比赛与其他选手交流之后,终于让我释怀了。创新无大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发明,就是一项优秀的创新。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要高大上,才是创新。小发明,亦可饱含大智慧。
 
\
入围总决赛10强选手暨第一批CCI青年会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姜海滨   李启洋   陆树洋   欧阳晨曦   潘文志
孙韬   夏妍   熊光磊(美国)   张健   张凌云
阅读数: 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