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F&CCPCC2023生物标志物规范化应用论坛:多学科发力,重视生物标志物临床规范应用

随着我国心血管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在诊疗过程中检验、临床等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生物标志物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月21日,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3)“生物标志物规范化应用论坛”正式开坛授课。来自心脏病学、急诊医学、检验医学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逐层解读

深化对生物标志物认识

▼▼▼

霍勇教授:交流互鉴,切实解决临床实践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为论坛发表致辞。他指出,生物标志物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诊疗的手段,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在方法和标准化等方面有许多进展,新的标志物不断涌现,从临床、检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来看都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次论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交流讨论,能为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关键性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石蓓:心血管标志物的演进和选择

石教授在讲课中提示,目前胸痛中心已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STEMI救治上,但对NSTE-ACS、AAS和PE等路径更依赖于生物标记物测定的其他急性胸痛相关高危疾病仍存在不足。在AMI诊断的探索历程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其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为了近期公布的ACS相关指南中唯一推荐的生物标志物。

高危胸痛之间的临床表现特异性较差,而心电图对于鉴别高危胸痛作用有限,那么就要联合应用cTn、NT-proBNP、D-Dimer,排除急性心梗、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检塞、主动脉夹层,仔细询问病史、解读心电图、相关生物标志物等。熟练掌握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对于高危胸痛的鉴别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郑博教授:胸痛中心生物标志物应用现状调查报告

郑教授指出,调查纳入了800家医院的信息,结果显示,认证胸痛中心开展POCT优于建设中的胸痛中心;急诊科使用POCT的比例高;POCT的操作者大多是急诊科的护士;可提供 24小时诊断心肌梗死的标志物检测主要是cTnI (%)、CKMB (%)、MYO (%),CTNT (%)比例少;实验室和急诊室进行肌钙蛋白检测的比例相似,肌钙蛋白出具检验报告所需时间,急诊室快于实验室;对于STEMI的诊断是否需要等待生物标志物结果的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会等待。

可疑AMI的患者应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策略中,还有90.4%的医院选择传统的心梗三项、心肌酶谱;可疑AMI的患者应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策略大多数在POCT+检验室;对于NST-ACS的诊断,是否有Tn的动态检测流程,认证的胸痛中心和三级医院比例高;如果连续检测肌钙蛋白,最常用的两次间隔的时间大多数是4小时以内。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李玲教授:谁将会成为HFpEF患者疗效监测生物标志物主角

李教授指出,新四联SGLT2i作为GDMT的重要组成,成为首个跨全射血分数的心衰治疗药物。HFrEF的生物标志物以心脏牵张为主,而HFpEF的标志物还存在炎症表型,其伴有显著的心外受累,是几种不同临床表型的共同特征。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对HFpEF有益的药物SGL T2is主要不针对心脏(尽管对心肌有影响)。这使人们认识到,几种合并症产生不同的HFpEF表型,每一种都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法和特定的治疗靶点。

NT-proBNP在HFpEF中的生物标志物,13%~37%有症状的HFPEF患者表现为低水平的BNP/NT-proBNP,因此对于某些HFpEF患者,低水平利钠并不能排除HFpEF诊断,联合 Gal-3 可提高 HFpEF的诊断价值。有研究证明在HFPEF患者中,和肤素水平升高,与NT-proBNP相关,但与包括舒张功能在内的心脏功能指标无关,并且是一个预后预测因子。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蔺亚晖教授:利钠肤实验室规范化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蔺教授指出,最新的心力衰竭通用定义中,BNP/NT-proBNP首次被写入,是诊断心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诊断不明确时。指南推荐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BNP/NT-proBNP 检测方法;BNP和NT-proBNP不呈完全平行关系,检测结果不能互相转换;不同检测平台间的BNP/NT-proBNP结果不能互相比较,应在同一检测平台进行BNP/NT-proBNP连续监测;检验工作者应了解BNP/NT-proBNP检测方法的抗体靶表位与交叉反应、检测灵敦度和校准品溯源。

BNP/NT-proBNP 是心源性卒中风险评估生物标志物,且需对 BNP>100ng/L 或NT-proBNP>400ng/L的心源性卒中高危患者进行房颤筛查;BNP/NT-proBNP 是肿瘤患者接受心脏毒性抗癌药物治疗前的心血管风险评估生物标志物,亦是治疗中和治疗后的药物心脏毒性监测生物标志物。

深入探讨

生物标志物应用发展

▼▼▼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真路教授:POCT在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应用

张教授指出,CTn检测技术的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敏感而特异的诊断微量心肌坏死的方法,大大缩小了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之间的差异。在hs-cTn时代,UA可能更适合作为严重稳定型CAD的一个亚组,而不是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联。由于cTn检测敏感性的不断提高,会增加AMI诊断比例,将改善辨别高危ACS患者的能力( UA的诊断比例在稳步下降)。

入院初,及时心肌再血管化治疗将使10年的死亡率显著降低。NSTE-ACS诊疗策略向着早期诊断、上游甚至上上游治疗以及改善预后等方面发展必将有助于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 )的发生。在POCT质量管理方面,需在使用样本类型、TAT时间、检测范围、CUTOFF值设立依据等方面进行验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心脏标志物“新三项”在临床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

许教授指出,心脏标志物“新三项”指高敏肌钙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BNP(NT-proBNP )(心脏功能标志物)、D-二聚体(血栓形成标志物)。其面对的可能问题和挑战有旧三项被广泛应用、D-二聚体能否实现高敏等问题。

一旦诊断STEMI立即启动直接PCI流程,不要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再行治疗决策高敏肌钙蛋白主要用于NSTEMI的诊断、排除和鉴别诊断,具有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同时又是早期标志物;不敏感的快速检测( POCT)敏感性低,阴性预测值低,漏诊率高,不可靠地排除NSTEMI;普通肌钙蛋白相对不够敏感,也不能可靠排除NTEMI:不是早期标志物,不能满足对NSTEMI的快速诊断和早期治疗决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庆教授:BNP/NT-ProBNP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张教授指出,BNP和NT-proBNP均被指南推荐,二者在心衰诊断、预后预测的价值相似,同时测量二者并未显示出预测效力增加测量值不同;若前后混用,则难以比较疗效,应注意药物对BNP测值的影响,正确解读,尤其是用药早期。

在筛查与预防专题,张教授认为依然存在的问题有不同患者群体中危险因素的异质性,心衰的标准化筛查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研究来评估筛查的成本效益和风险;筛查对生活质量和死亡风险的影响仍需研究数据;可能漏诊结构异常的B期心衰。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夏碧桦教授:基层医院如何利用“新三联”快速识别高危胸痛患者

夏教授认为急性胸痛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病症,也是基层医院最容易接诊的。基层急诊医务人员匮乏,快速识别胸痛患者的急危重症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急性胸痛中20%的高危胸痛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越早识别和鉴别出胸痛病因及高危者,患者受益越大。

用“新三联”快速识别高危胸痛患者时,先判断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如果不平稳,先立即进行抢救,再检测生物标志物。如果平稳,则开始查体,获取病史,进行胸痛“新三联”器械检查,然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新三联”器械检查结果无异常,需留观6小时以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袁慧教授:sST2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袁教授介绍,2002 年《circulation》发表研究发现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受到机械牵张后ST2水平显著升高,能够同时表达sST2和ST2L。2003年研究发现ST2的改变(升高)是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独立于BNP或ProANP的死亡率或移植的重要预测因子。2017年研究发现ST2水平的升高或持续升高与不良临床结果相关并且其重复测量具有超出NT-proBNP水平的预后意义。2014年阜外医院一项研究证明sST2是心衰全因死亡和移植事件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在风险预测中可显著增加NT-proBNP的预后价值。

在sST2指导临床用药方面,肥胖患者使用利尿剂和血管繁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入院时和整个治疗期间的BNP水平较低。经过治疗sST2水平明降低,sST2可以很好地指示治疗的效果;多因素分析显示,sST2与24小时和72小时累计利尿效率均呈显著的非线性负相关;sST2250 ng/mL时,可以识别出累计利尿效率较差的患者,有助于及时调整利尿用药方案。

生物标志物是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在胸痛中心建设发展背景下,对提高诊疗效率、准确度都必不可少。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在方法和标准化等方面快速发展,相继有新的标志物不断涌现;从临床、检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胸痛中心救治效率有重要意义。此次论坛的召开,为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关键性问题提供思路,让广大参会人员收获满满。

阅读数: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