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等患病人数增加,我国房颤患者人群日益增长。已有研究表明,在非瓣膜性房颤中90%以上的血栓形成与左心耳有关,作为房颤大国,左心耳封堵的应用和推广可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极大获益。
2023年5月19日,在202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召开期间,“赋能抗栓、护脑心安”信立泰器械专题会成功举行。会上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和王海燕教授牵头开展、我国自主研发的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上市后临床研究(PROMISE)正式启动,多位权威心血管专家共同携手,迈出了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进展的一大步。
高瞻远瞩
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了解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
▼▼▼
本次专题会特邀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和王海燕教授共同主持,王海燕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樊友启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韩杨教授带来精彩讲座。

宋治远教授、张玉顺教授和王海燕教授共同主持

宋治远教授致辞

张玉顺教授致辞
宋治远教授首先宣布专题会正式开始,张玉顺教授和王海燕教授作为东道主在致辞中对光临本次大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谈到LAMax LAAC®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盘式封堵器,以其独特的设计工艺,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出色表现。本次专题会,将围绕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临床研究、应用特点和精彩病例展开,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款产品。
❖ 王海燕:LAMax LAAC®产品注册研究数据介绍及上市后临床实验方案介绍

王海燕教授谈到,随着器械的发展,左心耳封堵成为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手段。欧洲共识对左心耳封堵器械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即易用、安全和有效。
现阶段,国内上市的封堵器,主要有盘式封堵器(如LAMax LAAC®)和塞式封堵器(如Watchman)。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共有3个系列、17种型号规格,适用于各种形态的左心耳。封堵膜的改性处理,加速内皮化,降低器械相关血栓的风险;锚定伞全开环,交叉编织结构,较宽的压缩范围,固定更安全;可多次完全回收释放调整,保证封堵效果;
同时王海燕教授对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释放的“COVER”原则进行了深入讲解,并结合《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及相应栓塞事件预防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注册研究数据,谈到与已上市产品Watchman相比,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可以有效封堵左心耳,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TIA及系统性栓塞的发生;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事件发生情况与Watchman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安全性得到验证;在相同用药方案下,针对减少DRT发生,LAMax LAAC®具有一定的优势。
❖ 樊友启: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在不同结构左心耳中的应用

樊友启教授在讲课时表示,左心耳形态评估对于左心耳封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不同形态的左心耳,卒中风险不同、对于房间隔穿刺位点和封堵轴向的要求不同、采取的封堵策略也不同。左心耳形态评估的内容包括评估左心耳的参数特征和复杂程度。
常见的左心耳形态包括鸡翅型、菜花型、仙人掌型和风向标型,而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共有3个系列、17种型号规格,可以适用于各种形态的左心耳。樊教授借助数个典型病例,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详细解说了不同形态的左心耳封堵技巧,包括小口大肚型左心耳、分叶型左心耳、喇叭口型左心耳和大开口左心耳。
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在不同结构左心耳中的应用具有优势,因其规格覆盖全面,Normal、Plus和独特的Equal系统可适应各种复杂结构左心耳,包括常规形态及分叶型、浅心耳、大心耳等各种其他形态;锚定伞的全开环交叉编织设计,具有优异的顺应性,不额外增加径向支撑力;锚刺<1mm、J型钩末端圆球设计,操作安全性高;可多次完全回收再释放,避免即刻和延迟心包积液;同时伞盘结构设计,封堵盘呈“新月形”,顺应心房壁形态,不留残腔,保证封堵效果。
❖ 韩杨:LAMax LAAC®联合射频消融一站手术病例分享

韩杨教授带来了一例LAMax LAAC®联合射频消融的一站式手术病例分享,该病例也是西北首例LAMax LAAC®植入病例。
患者为74岁男性,因“间断心悸、胸闷3年,加重1月”入院,考虑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病史,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均为2分。由于患者拒绝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决定行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
在三维系统下顺利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左心耳造影测量显示锚定区21.9mm、开口部22.9mm,ICE再次测量结果锚定区21.8mm、开口部20.7mm,拟植入LAMax LAAC® 2430、Normal型号封堵器。初次展开后造影显示下口少量残余漏,封堵器释放前ICE测量残余分流3.3mm,符合COVER原则,逆时针旋转钢缆释放封堵器。术后3个月随访,CT及心脏彩超提示封堵器稳定在位,左心耳封堵良好。
结合该病例,韩杨教授分享了自己应用LAMax LAAC®封堵器的体验: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的型号规格设计覆盖更多适应症患者;锚定伞的全开环交叉编织式设计可以顺应各种复杂结构左心耳,使手术操作更安全;螺母凸出<1mm,化学处理封堵膜,植入后快速内皮化,有效降低器械血栓发生。
LAMax LAAC®上市后临床研究(PROMISE)正式启动
▼▼▼
在讲课环节结束后,宋治远教授、张玉顺教授、王海燕教授,以及宝鸡市人民医院白志生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廉诚教授、韩城市人民医院刘剑虹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姚晓伟教授、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朝教授共同出席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上市后临床研究(PROMISE)启动仪式。

据悉,PROMISE研究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和王海燕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后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旨在观察真实世界使用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进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预后,预期结果将证实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年内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全身栓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新发残余分流的发生率,以及器械相关性血栓(DRT)的发生率等相关事件都降低了。
“赋能抗栓、护脑心安”信立泰器械专题会的举办,进一步加深了心血管学界对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系统的了解和认知。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盘式封堵器,LAMax LAAC®临床表现优异,期待随着LAMax LAAC®的上市,能够进一步推动标准化的左心耳封堵术式下沉,为房颤患者解除卒中的隐患,将疾病管理前移,减轻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