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日丨关注房颤,推动房颤规范化全程管理发展
2023年6月6日,中国第11个房颤日,由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主持,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汇聚一堂,就房颤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带动大家更加关注房颤,共同推动我国房颤规范化全程管理的发展。

黄从新教授:人工智能渗透房颤管理全程,引发新医疗革命

人工智能(AI)已渗透到房颤管理的全程。(1)筛查:目前已有手环式、贴片式等多种佩戴式设备,可长期、有效记录心脏电活动,提高房颤筛查比例。(2)个体化治疗:AI能督促规范化用药和监测服药安全性。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有部分患者需服用华法林,AI可基于人口学、临床及药学数据,给出个体化华法林用量。AI用于房颤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具有独特优势,如自动识别影像、三维重建解剖结构模型,构建预测模型等,还可进行标测结果分析,指导消融,这些技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基于AI还可进行基因筛查,识别致病基因等,便于开展个体化针对性治疗。(3)随访:基于AI的移动设备用于心电监测有望规模化应用于术后随访,更早地检出复发房颤,利于房颤长期综合管理。(4)患者教育:通过AI可指导患者健康生活与饮食,甚至选择治疗药物等。(5)远程医疗:通过机器人远程操作指导救治,将有效减缓解地域医疗资源的不平等,使更多患者得到高质量诊治服务。

总之,随着AI渗透到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将会产生一次新的医疗革命,包括医疗模式的转变。衷心希望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都能充分利用AI为我们的健康造福。

华伟教授:房颤综合管理至关重要,NOACs成为房颤抗凝治疗新趋势

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比非房颤患者高5倍以上。因此,对房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实施全程管理很有必要。临床首先要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长程心电图以及一些可穿戴设备等及时筛查。其次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风险,对高风险患者及时启动抗凝治疗。NOACs问世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提供了新选择,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某一关键环节,在保证抗凝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逐渐成为房颤抗凝治疗的新趋势。NOAC之间既存在类效应,也有一定差异。目前临床4种NOACs的关键研究中,艾多沙班拥有样本量最大、TTR最高且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证据ENGAGE AF TIMI-48研究。该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东亚人群,以及出血和缺血均高危的群体如肾功能低下、老年/高龄、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众多患者群体中,艾多沙班一致获益,且安全性良好。综合管理还包括心脏节律与频率的控制,早期的节律控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上游部分基础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早期控制能有效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严格按照相关指南规定进行房颤综合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房颤中心建设为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希望这项工作能够进一步推进,造福广大房颤患者。

王景峰教授:AAD是房颤长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治疗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作为房颤长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治疗方法,主要用于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单纯长期AAD治疗,大多数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恢复窦律后,仍面临较大的房颤复发风险。长期AAD治疗有助于减少房颤复发频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因此长期AAD治疗作为最基础的治疗,其作用不容忽视。其次抗心律失常药在配合和辅助导管消融术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消融术后持续应用AAD 1-3个月可在治疗窗内降低房性心律失常的空白期发作与再住院率。在房颤长期治疗中,主要应用AAD是Ic类(普拉帕酮)和III类AAD(比如胺碘酮、决奈达隆以及伊布利特等)。使用AAD首先要考虑不良反应,其次是联合用药,如与抗凝药物联用时需注意禁忌和剂量调整。艾多沙班与常用AAD联用时无明显禁忌,大多无需调整剂量(与决奈达隆联用时剂量减半)。

刘少稳教授: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需全面考量,科学决策

特殊房颤人群如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卒中、肝肾功能不全或老年等临床情况,常面临较高的缺血或出血风险,因此制订抗凝策略时需全面综合考量。
对房颤合并ACS和/或PCI的患者,如卒中风险高,应采用NOACs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抗栓治疗,且双联方案与三联方案相比,显著降低出血风险。ENTRUST-AF PCI研究证实,艾多沙班二联治疗降低PCI成功植入支架后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出血事件风险,非劣效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三联治疗;主要疗效终点表现上与VKA三联治疗无显著差异。事后landmark分析显示,第2阶段(>14天),艾多沙班二联治疗在主要临床净终点方面获益更多。中国指南推荐高血栓风险房颤合并PCI患者三联时长最多1个月。ACS接受PCI的患者双联方案应持续6-12个月,12个月后单用抗凝(Ⅰ,A)。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接受PCI后双联方案可缩短至3-6个月,后改为单用抗凝(Ⅰ,B)。联合方案中,抗凝药物优选NOAC。

在房颤合并卒中的患者中,与控制良好的华法林相比,艾多沙班显著降低既往缺血性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出血性卒中相对风险达48%。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中,NOACs较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更安全。在≥75岁的老年房颤患者中,一项纳入超过7万患者的荟萃分析提示,NOACs安全性优于华法林。ELDERCARE-AF研究证实,在≥80岁、不能使用标准剂量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艾多沙班 15 mg qd与安慰剂相比,使患者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相对风险降低高达66%,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黄鹤教授:关注房颤防治,优化房颤全程管理

各位嘉宾就房颤全程管理规范化、药物在房颤长期节律控制中的作用以及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期望我国房颤防治能得到更多关注,房颤全程管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优化,最终达成造福房颤患者的目的。


中国房颤展望



黄从新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优化房颤全程管理,造福广大患者。



华伟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对房颤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



王景峰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房颤中心建设将大大提高和促进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水平。



刘少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房颤抗凝治疗能让更多家庭和更多患者获益,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请您支持“艾多沙班片、普伐他汀钠、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进入基药目录。


审批编号:AD-119-202306000731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转载自《心关注》


阅读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