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正视问题和差距,以目标为导向,进而推动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全面发展。”
——胡盛寿院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防控压力、疾病负担不断加深,“拐点”何时到来?如何到来?成为无数心血管志士仁人不断思考的课题。

2023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第十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后,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通过全面阐述我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要求和方向,以此提醒大家正视心血管研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牢记心血管研究的使命,奋发图强,以支撑“拐点”早日出现。
01/
构建全球最大规模心血管数据平台
中国心血管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
胡盛寿院士回顾到,1959年,全国第一次心脏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召开,提出了“心脏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规划(1960-1962)”,要求3年内全国各省及自治区至少有一家比较全面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和研究中心。由此,揭开了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序幕,也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病学科开始形成。
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心血管研究到底几斤几两?走到了哪里?和国际还有多大差距?
作为中国心血管界的同仁们,有必要客观、科学地评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这对制定未来心血管研究发展的部署非常重要。
如何客观、科学评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需要构建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估平台!

“要想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国心血管研究,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资源平台成为关键。”
基于此,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以“全、深、准”为核心特点,选择全球公认的三大数据库(PubMed、WOS、Scopus),同时以《医学主题词表》MeSH词表,作为生物医学标引的依据,建立了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资源平台(2022年)。
但在检索过程中发现,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即使发展几十年的MeSH依然不够全面,分类在实际临床亚学科分类中存在不足!

由此,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汇集阜外医院以及医科院、情报所等各方面专家,进行了阜外词表构建,以此来弥补MeSH词表的不足。
MeSH词表+阜外词表,涵盖2016年-2021年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资源数据,构建全球最大规模心血管数据平台!
02/
从数据看发展: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现状
借助阜外医院构建的心血管数据平台,胡盛寿院士对我国心血管研究数据进行一一列举和比较,带领大家直面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现状。
一、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从零起步,60年来研究论文发表量已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快速发展,以2016-2021年排名前十名的国家发表论文总量来看,按第一作者国别进行统计,我国共发表心血管病论文约6.11万篇,仅次于美国(约10.33万篇),且6年增幅明显高于美国,我国心血管论文年增幅达118.7%,而美国为25.9%(p<0.01),其他国家论文数量增幅不明显。


总量上去了,成色如何?
把2016-2021年中美原创性论文总量逐年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发现: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领域,中国原创性论文增幅明显,已经超过美国;心肌病的研究,中国在全球研究发展位居第一;但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心病、瓣膜病和肺血管疾病领域,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的方向及质量仍有差距

同样以2016-2021年十个国家Q1区论文数量进行比较:
从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来看,我国排名第二,研究质量和美国比仍有明显差距;同时,JCR分区论文占比,中国居第七位;中科院分区论文占比,中国居第八位,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从2016-2021年中国原创研究在四大高端指标排名情况可以看到:ESI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二;F1000标引论文数量排名第六;AHA/ACC/ESC指南被引排名第七;ClinicalTrial.gov注册排名第三。
同时,2021年度,全球医院心血管研究论文影响力综合排名(第1-30名)论著和综述方面,我国虽然进步巨大,但高质量研究较少,前十名的医院中,仅有阜外医院一家医院上榜,和国际仍有一定距离。
三、心血管临床研究虽进步很快,但总量及质量仍差距明显
2016年7月-2022年9月,“心脏疾病”临床注册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由8977项增加为16931项,增幅为88%,中国由869项增加为5321项,增幅达512%,中国心血管研究注册数量大幅增加,研究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但从总量看,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2013年-2022年,中美心血管亚专科在Clinicaltrial注册研究比较中发现: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心病、瓣膜病等无论哪方面和美国比都有很大差距。
同时,中美各亚专科领域ClinicalTrial.gov注册数量对比更指出,在常见病、多发病等领域,中国总体都落后于美国。
“这些数据都提示我们,中国心血管研究与国际最先进的研究,还有很大距离。”
四、中国心血管药物研发及研究专利差距明显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和美国相比,无论是药物还是器械,都还有很大差距。

中美心血管相关药品及器械SCI论文变化趋势也反映了这一点,中国在心血管药品SCI论文发表量上已于2015年超过美国,但在器械SCI论文发展等方面仍远低于美国。

中美心血管相关药品及器械SCI论文被引趋势,中国在心血管相关药品SCI论文被引频次相当,但器械SCI被引仍明显低于美国。
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基金资助的数量和强度有待加强
通过对比中美国家级课题基金心血管病类项目资助数量和平均单项资助经费可以看到,我国自然资助项目数量仅为美国NIH十分之一左右,中国自主单项经费为美国NIH的五分之一。
03/
正视四大突出问题,着力五大发展方向

“以上数据是对我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客观自我审视,我们需要正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问题和差距,奋发图强!”
胡盛寿院士表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独立诊疗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心血管研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1. 防控能力亟待提高,常见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2. 原创性的技术、方法、产品、产出不足;
3. 新药物、新技术的治疗效率缺乏客观评价依据;
4. 成熟技术转化推广不足,异质性突出。
同时,胡盛寿院士还明确指出了我国心血管研究未来的五大发展方向:
1. 建设心血管疾病预警预测与早期干预体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2. 挖掘核心靶点,开展药物研发,提高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率;
3. 实现植入器械自主研发,早日摆脱“卡脖子”现状;
4.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影像设备、技术,为心血管疾病诊疗作保障;
5. 构建“互联网+智慧医疗”大数据,实现成熟技术的基层赋能。
所以,中国心血管人,要牢记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使命,即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需求和目标导向应用基础研究,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从而推动成果转化,赋能基层,以此支撑心血管发病率、致死率拐点的出现。
“在党的领导下,让我们共同携手,推动中国心血管研究发展,进而提升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为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拐点的出现,做出所有心血管同仁的努力!”胡盛寿院士最后呼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