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2016 高端访谈
中国 南京 2016.07.23
TAVI经皮主动脉瓣置换
讨论嘉宾:周达新 刘先宝 伍伟锋
主持人:孔祥清
话题1:TAVI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周达新教授
自2002年法国医生A. Cribier完成第一例人体TAVR术,截至去年底,国外TAVR手术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例。在我国,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2010年 10月3日成功完成国内首例TAVI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的多家中心都开展了TAVI手术。虽然国内开展的时间比国外晚,例数也较少,但在操作技术水平上基本是和国际同步的。另外,国产瓣膜Venus A-Valve已经上市,其他如J-Valve瓣膜系统等的相关临床试验也接近尾声,结果非常值得期待。
话题2:国产瓣膜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刘先宝教授
在我看来,国产瓣膜在性能和操作上不亚于进口瓣膜,一方面瓣膜设计本身有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做的手术比较少,但中国医生在操作技巧上一直在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技术水平较高。所以我对国产的瓣膜还是非常期待的。目前国内有很多患者急需接受此类手术,如果国产瓣膜能加快研究步伐,有更多产品早日上市,将为我国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伍伟锋教授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TAVI)是心脏介入术中里程碑式的突破。虽然该项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介入瓣膜的研发和创新中,都结合了我国的经验,开发了适合中国患者特点的瓣膜产品,国内众多专家开展得非常好。相信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国产瓣膜研发应该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周达新教授
国产瓣膜确实不输于进口瓣膜。比较发现,国产瓣膜在承受性等方面更好。现在还有很多瓣膜系统有可重新回收和定位的功能,沿此方向发展,相信以后国产的瓣膜肯定会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和性能。
话题3:国内TAVI发展的方向与面临的问题
孔祥清教授
主动脉瓣膜植入现在最主要围绕两个话题进行探索:一方面是围绕新的治疗方式;另一方面就是研究瓣膜的寿命。如何更好地发展TAVI?组建TAVI团队是很重要的。TAVI手术的操作比较复杂,风险大,临床医生在手术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组建好团队,对TAVI发展至关重要。
话题4:二叶式主动脉瓣(BAV)治疗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周达新教授
在我院,50%左右的患者是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基数很大,且国内这部分患者钙化明显,瓣膜不能完全展开,值得引起重视。在选择瓣膜时,应该根据瓣膜的钙化程度、瓣膜的呈现形式、瓣膜的大小来综合判断。总体来说,二叶瓣的瓣膜不能太大,否则在术中就可能打不开或无法关闭。另外,瓣膜的寿命也需要引起关注。
刘先宝教授
国内BAV的发生率非常高,国外BAV患者较少。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多的情况。王建安院长在带领我们做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有些个人经验与各位分享:第一,选择适当小一号的瓣膜;第二,选择适当高一些的位置。这两个策略有利于TAVI在二叶瓣患者中的安全开展。
孔祥清教授
西方国家在进行TAVI术时,BAV是作为禁忌证,被排除在外的,反而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近来,国际上将二叶式主动脉瓣进行了分类,从此,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不再作为禁忌证对待,这也算是我国对TAVI事业发展的一项贡献。对于二叶瓣的病人,设计针对性的瓣膜,进行特殊操作,这些都可以形成中国的规范,让国外跟随我们的脚步。
话题5:如何推广和普及TAVI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周达新教授
互相讨论才能不断地接近真理。最近有一篇文章谈及精准治疗,我相信从医学诞生的那天起,都在向精准治疗不断地迈进。我认为国内很多中心在前期开展TAVI手术,可以从难度系数较低的病例开始,首先保证手术的成功率,这样才能对后续的TAVI发展建立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