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Rota-Shock应对LM-LAD弥漫钙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操作器械的进步,冠脉复杂病变临床治疗策略日益丰富。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团队在杨宏辉主任的带领下、徐桂安副主任医师等采取旋磨+冲击波的Rota-Shock策略,通过腔内介入方法成功救治CABG术后长段病变、弥漫钙化患者,探索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新范式。


病例基本资料

男性,55岁,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12年余,加重1月”入院。患者12年前因冠心病(三支病变)在外院行冠脉搭桥术,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规律药物治疗;1月前上述症状再发,外院完善造影检查,提示三支病变及桥血管病变。既往:2型糖尿病史15余年,规律服药、血糖控制尚可。


入院后,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率,部分导联ST-T段异常;心脏超声示:轻度三尖瓣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EF 59%(组图2)。

组图2: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


入院诊断:

  1. 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BG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2. 2型糖尿病


CAG

选择5F JR4.0及5F JL3.5导管分别行右冠、左冠造影,可见(视频1-4):

  • RCA全程弥漫性钙化病变,最重99%狭窄,远段后三叉PDA闭塞,PLA开口99%狭窄;

  • LM全程弥漫性钙化病变,最重99%狭窄;

  • LAD近段弥漫性钙化病变伴最重99%狭窄,中段80-90%狭窄,D1闭塞;

  • LCX开口闭塞。

  • 桥血管段可见,SVG to PDA:吻合口及桥血管通畅;SVG to OM:吻合口及桥血管通畅;LIMA to LAD:闭塞。

CAG示三支病变伴弥漫钙化,桥血管病变


手术策略

三支病变伴弥漫钙化,LIMA桥血管闭塞,考虑LM-LAD为罪犯血管,与家属充分沟通并结合患者的病情,本次手术拟在IABP支持下,在IVUS指导下优先行LM-LAD PCI。期间,针对病变段严重钙化伴狭窄,计划主动旋磨为器械通过开辟道路;备血管内冲击波导管以期安全、快速获得更大管腔。


手术过程

IABP植入后,经桡动脉入路,选择7F XB3.0指引导管至左冠开口,送Sion导丝通过病变到达LAD 远段,跟进微导管,交换旋磨导丝,启动旋磨治疗。1.5mm旋磨头于主干严重失速、崁顿,成功撤出后选择1.25mm旋磨头20万转/分转速通过全程病变,后续1.5mm、1.75mm旋磨头进一步旋磨减容,造影示:管腔获得尚不充分(动图5-8)。

动图5-8

旋磨过程:1.5mm磨头崁顿,换用1.25mm磨头,并序贯性升级至1.75mm磨头,管腔获得尚不充分

行IVUS检查,提示:升级磨头旋磨后LM-LAD依然全程大角度钙化,多处270-360°(组图3);使用3.0*10mm切割球囊预扩张后,仍有部分钙化环未见明显断裂。

组图3:旋磨后,IVUS检查提示LM-LAD全程大角度钙化,未见明显钙化断裂


为求充分管腔获得,血管顺应性改善,IVUS指导下,按照1:1原则,依次选择3.0x12mm及3.5x12mm Shockwave C2 IVL,分别进行8个周期及5个周期血管内冲击波治疗;复查IVUS可见:LM及LAD钙化环明显断裂(组图4)。

组图4:Shockwave后明显钙化断裂


IVUS 指导下于 LM-LAD串联植入3.0*29mm、3.5*28mm两枚支架,均以10atm*10s扩张释放,进一步使用3.0*12mm、3.5*12mm、4.0*12mm NC球囊予进一步优化修饰。再次复查IVUS,提示:LM-LAD支架膨胀理想、支架贴壁良好,MSA 9.2mm2,未见明显夹层。最终经多体位造影确认:未发现撕裂、血栓及夹层,TIMI 血流3级(组图5)。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未诉不适,术毕安返病房。

组图5:最终造影及IVUS


术者点评

“旋磨开道、IVL充分获得管腔的”Rota-Shock术式为长段病变、弥漫钙化、严重狭窄的病例带了腔内介入治疗曙光。操作应用中两项技术互为补充、又各具特色。


第一,对于难以通过的钙化病变,旋磨操作通过斑块减容有效为后续器械通过提供便利;然而,其操作中磨头崁顿、慢血流/无复流等严重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切实存在,需要术者通过较长的学习曲线积累经验。以该患者为例,1.5mm旋磨头于LM-LAD开口崁顿,可能由于旋磨头距离病变太近原因导致,推进力度未完全释放,通过5进6延长导管辅助拖拽得以解决。


第二,旋磨后其它器械可通过的情况下,需进一步获得管腔,IVL的问世为临床术者增添了相对安全、有效的技术选择。本例患者,序贯性升级至1.75mm旋磨头后,造影依然未见理想管腔、IVUS未见钙化断裂;继续升级磨头存在慢血流及崁顿风险;选择使用Shockwave IVL,钙化斑块彻底震裂、松解,血管顺应性得到改善,后续经腔内影像学证实管腔获得充分、支架膨胀理想。因此,在复杂病变中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启用时机、新老技术的组合时机,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安全性和提升手术效率的有效方法。

阅读数: 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