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CC: Asia》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子刊,致力于传播亚洲临床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展现亚洲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JACC: Asia》主编王建安院士亲笔推荐2024年12月刊的前沿摘要,以飨同道。
院士寄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院士

“欢迎收看JACC: Asia,我是JACC: Asia主编王建安,很荣幸向大家介绍《JACC: Asia》2024年12月刊。本期JACC: Asia内容丰富,包括一篇权威学会TAVI白皮书、一篇最新综述、七篇原创研究文章以及两篇短篇研究文章。主题范围从‘亚太心脏病学会TAVI白皮书’到‘最新综述:血管功能状态的无创评估--从生理学检测到生物标志物’,再到‘右心室限制性生理与4D Flow CMR中的右心室直接血流相关’、‘糖尿病患者不同AHA/ACC心力衰竭分期的心肌异常’、‘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以生理盐水输注试验为金标准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机器学习模型的验证’、‘收缩压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早发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有关’,以及‘导管消融治疗经心肌活检证实的心肌炎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最后,本期有两篇短篇研究,题为‘RNF213基因变异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新月形房间隔缺损--新发现的一种后天性缺损’。本期的每篇文章都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对未来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二维码进入JACC: Asia Podcast栏目,
听王建安院士讲解Issue Summary
(文章底部【阅读原文】点击可一键进入官网)
01
亚太心脏病学会(APSC)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白皮书


王建安院士
Jack Tan Wei Chieh
教授



Jonathan Yap
教授
Kentaro Hayashida
教授
Michael Kang Yin Lee
教授
点击阅读详细解读:https://mp.weixin.qq.com/s/9r1xa2T4uxurYgWnjwxS0g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0.001
亚太地区的心血管疾病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在亚太地区的应用正在迅速增长。然而,亚太地区各国在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和TAVI的使用方面存在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解剖学变异、医疗资源和技术条件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亚太地区缺乏关于主动脉瓣狭窄最佳管理的共识。亚太心脏病学会(APSC)工作组专门制定亚太TAVI白皮书《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Cardiology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ortic Stenosis》,发表在《JACC:Asia》杂志。该白皮书由来自新加坡的Jonathan Yap教授、日本的Kentaro Hayashida教授、中国香港的Michael Kang Yin Lee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由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王建安院士和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的Jack Tan Wei Chieh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02
最新综述:血管功能状态的无创评估--从生理学检测到生物标志物

Yukihito Higashi
Hiroshima University
血管系统的管腔由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内层,血管内皮细胞周围是由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组成的血管中膜,血管外层为外膜。血管结构由结缔组织和细胞外基质加固。血管的3层结构不仅支撑血管本身的结构,还具备收缩和舒张等功能。传统观点认为,静脉系统仅被视为容量血管,但静脉本身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
自1980年发现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产生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以及1987年确定一氧化氮(NO)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的主要成分以来,关于血管内皮的大量基础知识不断积累。1990年的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衰老、吸烟、肥胖、绝经和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已被证明会损害血管功能。血管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持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稳定状态准确评估血管功能对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因素非常重要。临床上已经尝试了多种方法来评估血管功能。本综述概述了生理方法检测到血管功能标志物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9.015
摘要
血管功能状态会受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包括年龄、吸烟、肥胖、绝经和缺乏运动等冠状动脉危险因素的影响而受损。血管功能的测定不仅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本身的评估,而且在了解病理生理、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心血管事件预后等许多其他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准确评估血管功能的状态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了多种血管功能评估方法,包括血流介导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脉搏应变容积描记(strain-gauge pulse plethysmographs,pSGP)、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血管增益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x)、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和生物标志物。然而,测定血管功能并没有一种金标准方法。为了有效评估血管功能,有必要了解与测定相关的陷阱。
综述要点
• 准确评估血管功能状态对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预防心血管事件以及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 在临床实践中,FMD、RHI、PWV、AIx以及其他无创评估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被用作血管功能评估。
• 为了有效利用血管功能评估手段,有必要了解与测定相关的陷阱。

Liang Zhong
National Heart Centre Singapore

摘要
右心室限制性生理(right ventricular restrictive physiology,RVRP)在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repaired tetralogy of Fallot,rTOF)患者中较为常见。然而,RVRP与4维血流心脏磁共振成像(4D Flow CMR)中的双心室血流参数及动能(KE)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4D Flow CMR参数与rTOF患者RVRP的关系。
前瞻性招募了103名rTOF患者和6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受试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了CMR检查(包括电影成像、2维相位对比和4D Flow序列),成人受试者还接受了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肺动脉血流曲线,使用2维相位对比确定RVRP。分析了双心室血流参数(直接血流、保留流入、延迟喷射血流和残余容积)以及KE参数归一化至舒张末期容积(KEiEDV),包括全局、收缩期峰值、平均收缩期、平均舒张期、峰值E波和峰值A波。
与对照受试者相比,rTOF患者的右心室直接血流显著降低,右心室残余容积显著升高(两者P均<0.001)。除峰值A波外,rTOF患者的所有右心室(KEiEDV)参数均较高。在rTOF患者中,70/103(68%)存在RVRP,与无RVRP的患者相比,其右心室直接血流增加(27% vs 20%;P=0.002)、右心室峰值E波(KEiEDV)升高(28.4 vs 20.7μJ/mL;P=0.015),且右心室残余容积降低(37% vs 42%;P=0.039)。rTOF患者的运动能力受损,但在RVRP亚组之间相当。多因素分析显示,右心室直接血流是RVRP的独立预测因素(OR:1.158;95% CI:1.074-1.249;P<0.001)。
RVRP与右心室扩张、肺动脉反流增加和右心室直接血流增加相关。

Shih-Hsien Sung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摘要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范围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随着LVEF的增加,死亡风险反而升高;然而,左心室固有结构的改变是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常LVEF的预后意义,以及其与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相互作用。
纳入在中国台湾一家三级医院连续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且LVEF >60%的受试者。左心室向心性重构定义为左心室相对室壁厚度>0.42。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率。使用Cox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评估LVEF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亚组分析,以评估按左心室向心性重构分层的LVEF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共纳入67,108名受试者(年龄60.5 ± 17.2岁,男性占44.6%,即29,924名)。在中位随访时间为50.3个月(四分位数间距:20.9,91.3个月)期间,共发生7,029例死亡(占总人数的10.5%)。在多因素Cox模型中,与LVEF在60%-65%之间的受试者相比,LVEF >70%的受试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的HR:1.15;95% CI:1.05-1.26;P = 0.003),校正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结果依然如此。观察到LVEF与左心室向心性重构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交互作用P <0.001),尤其在女性中,超常LVEF的更高死亡风险主要出现在存在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受试者中。
超常LVEF(>70%)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更高的死亡风险主要出现在存在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的个体中,尤其是女性。

陆敏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摘要
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可作为全面评估糖尿病患者根据AHA/ACC指南分类的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变化的有力工具。
本研究旨在通过CMR探索表征不同心力衰竭分期糖尿病患者影像学表型特征。
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受CMR检查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通过CMR进行左心室应变分析和心肌纤维化评估。
共纳入了475名处于不同心力衰竭分期的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6±12岁;男性326名)和78名健康对照者。随着心力衰竭分期的进展,糖尿病患者的绝对应变值显著降低。此外,B期和C期心力衰竭患者的舒张早期应变率显著低于A期心力衰竭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外容积(myocardial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随着心力衰竭分期的进展而增加(A期:27.0%±2.9%;B期:29.1%±3.5%;C期:30.5%±4.1%;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OR:2.184;95% CI CI:1.378-3.461;P<0.001)是区分A期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受试者的显著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对于全局纵向应变和ECV,每增加1%,分别与B期心力衰竭诊断的校正odds增加1.333倍和1.300倍相关(均P<0.05)。
在糖尿病患者中,随着心力衰竭分期的进展,CMR显示的亚临床功能障碍和心肌纤维化逐渐显著。全面的CMR为更好地界定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风险期和心力衰竭前期提供了敏感的工具。

Dong-Yi Che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at Linkou

摘要
很少有研究将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数据结合起来预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临床结局。
本研究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来找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力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因素。
从长庚研究数据库中,纳入了2008年至2017年间确诊的6092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2898例为推导队列,3194例为验证队列),并随访至2019年。开发了一个包含58个因素的随机生存森林模型,以预测心力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结局。
在2.9年的随访期间,推导队列中有37.7%的患者和验证队列中有36.0%的患者发生了心力衰竭住院或心血管死亡。本研究确定了15个预测指标,包括年龄≥65岁、B型利钠肽水平≥600 pg/mL、左心房大小≥46 mm、心房颤动、3年内心力衰竭住院次数、体重指数<30 kg/m²、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室后壁厚度<10或≥13 mm、血钠异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或≥56 mm、尿酸水平≥7 mg/dL、甘油三酯水平<70或≥200 mg/dL、血尿素氮水平≥20 mg/dL、室间隔厚度<11或≥20 mm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6%或≥8%。随机生存森林模型在验证队列中显示出强大的外部泛化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UC)为86.9%。
机器学习确定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15个预测因素,有助于医生识别高风险个体,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JACC: Asia 2024年第12期更多内容请关注学术速递(下篇)!
JACC: Asia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