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致远砥砺前行:上海九院2024“心视野”系列活动之房颤专场成功举办

深耕齐奋进,致远启新程,顺应时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潮流,以笃行夯实基础,以担当不断超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举办的“心视野”系列学术活动始终瞄准心内医学最前沿。2024年12月4日,上海九院“心视野”系列活动之房颤中心示范基地专场成功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自2019年获得“中国房颤中心”认证挂牌以来,南北两部积极进取,以房颤综合管理为核心,精进左心耳封堵技术,完善房颤中心的各项建设目标,实现了房颤中心的高水平运行。2024年9月顺利通过示范基地的现场认证,并于11月在武汉荣耀授牌,标志着九院房颤中心建设迈上了新的高度。

会议在九院房颤中心副主任张庆勇教授主持下拉开序幕,王旭东副院长做开场致辞,肯定了九院房颤中心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提出期望,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李毅刚教授,王旭东副院长,九院房颤中心示范基地主任张俊峰主任以及社区共建单位:杨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代表共同为“房颤中心示范基地”揭牌。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过程中,会议聚焦于房颤的综合管理,封堵策略,导管消融技术等多个关键议题,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构建一个全面的房颤管理体系。

Session 1

 理论先行——房颤综合管理

这部分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徐瑾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庆勇教授担任主持,由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的陈岗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杭燕雯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李毅刚教授对2024ESC房颤管理指南做了详细解读,主要更新点在于“AF-CARE”管理策略中首次增加“E”即评估和动态再评估,整体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同质化管理模式。张俊峰教授对2024左心耳封堵最新循证进展进行解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LAAC术式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循证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获得了反复验证。基于循证证据的支持,国内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早先已将LAAC推荐级别提升至IIa。介绍了九院牵头发起的“心脏CTA评价WATCHMAN FLX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后器械内皮化时程”的多中心注册研究,希望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刘振江教授就房颤伴心衰患者的一线治疗:导管消融进行了探讨。聚焦2023年新版中国指南、RTC证据、以及2024ESC房颤指南三个纬度。相较国内外既往指南共识,2023中国指南首增房颤伴心衰患者,新增不同等级推荐。多项RTC证明,相比AAD,导管消融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减少心血管住院、改善生活质量。期间上海九院心内科张宗棨副主任医师进行了精彩的房颤个性化消融手术演示。

Session 2

紧跟前沿——新技术论坛

这部分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龚辉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解玉水担任主持,由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盛建龙教授及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王睿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王新华教授分享了无水酒精消融MARSHALL静脉在房颤中的应用。王教授认为,与单纯RFCA相比,EIVOM+RFCA可提高LPV首过隔离,减少LPV急性恢复;提高MI长久阻滞率,提高持续性房颤和二尖瓣房扑消融的远期疗效。秦牧教授就心腔内超声在房颤消融中的应用和价值,和参会者进行了分享。秦牧教授表示:ICE对于血栓的检出优于TEE,可以降低术中透视时间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且ICE对于特殊解剖结构的识别,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手术风险。陈松文教授分享了超高功率消融在房颤中的应用。陈松文教授介绍了超高功率消融导管的特征,该术式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降低了患者在术中的疼痛反应。

Session 3

聚焦热点——左心耳封堵专题

这部分由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韩文正教授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晓晨教授担任主持,由来自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的邓涛教授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左中印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王骏院长介绍了塞式封堵器特点以及在不同类型心耳的封堵策略,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可使用退鞘法、进伞法和毛毛虫法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王群山教授通过临床数据介绍了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一站式手术兼顾心功能改善和卒中预防,可能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有1+1>2的效果。陈维教授分享了多年以来左心耳封堵手术的临床经验,强调处理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临床医师可在TEE指导下规范操作,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加强术中监测和术后管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孙健教授通过一例一站式手术病例,全方位的分析了临床细节,针对左心耳封堵操作技巧,术前多种影像测量,术前CTA的重要性等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会议也邀请青年术者分享了自己的疑难病例和手术体会。吴绍辉教授带来了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食道心包瘘的病例。现场就术中ICE的使用和消融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曾金美教授带来了一例Summit室早解剖消融。曾金美教授认为,AMC区域消融需要高功率长时间的消融才有效。容耀聪教授进行了持续性房颤消融后房速的病例分享。现场就右肺前庭是否存在点位恢复、以及激动标测顶部最早的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余金波教授分享了术后影像学随访和内皮化判定的标准。

最后,张俊峰主任表示,第九人民医院房颤中心将以“示范基地”揭牌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切实做好示范基地的各项工作,努力成为房颤防治领域的优秀典范,为推动全国房颤中心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END ·








阅读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