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4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三科帕尔哈提·吐尔逊主任的精心指导下,由叶海涛副主任医师主刀、龚鹏飞住院医师、阿日帕提阿吉·艾克巴尔住院医师协助,联合心胸外科、介入导管室、手术麻醉科、心脏彩超室等科室,共同完成了1例起搏器植入相关感染复杂电极拔除术。此项技术为我院首次开展,目前处于西北领先水平。


科室予以起搏器囊袋清创+原电极包埋+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同时更换起搏器囊袋位置植入新起搏器及电极,并予以积极纠正心力衰竭。患者当时心脏大,心功能差,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6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8%,心功能IV级,病情危重,经治疗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2022年,可耐受手术情况下,针对心力衰竭,科室团队将患者起搏器升级为三腔起搏+体内埋藏式除颤器(CRTD),安装位置更改为原起搏器的对侧。



(1)患者肺功能较差,肺部CT见间质性肺病,围手术期肺部疾患导致呼吸衰竭及全麻相关风险增高,同时营养状况不理想,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2)起搏器原包埋电极已经7年,与心肌组织结合紧密,粘连严重,手术并发症如心脏破裂、三尖瓣损伤撕裂、上腔静脉撕裂或穿孔、深静脉血栓等风险增高;
(3)患者心腔内共有5根电极,拔除可能相互缠绕的2根废用电极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4)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性增加。


为降低手术风险性,术中应用了准分子激光系统仪器及激光鞘剥离,以减少心肌组织的损伤和并发症,术中见废用电极从锁骨下静脉至右心房5根电极粘连重剥离困难,心室内拟拔除电极与心肌组织粘连牢固,与术前预估的手术难度及可能的风险一致。手术历时约1小时30分钟,原废用电极成功拔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本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心血管介入技术取得又一大进步。

(1)人口的老龄化,伴随疾病增多,感染比例增加;
(2)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寿命的延长,CIED装置植入适应征的扩展,使得更换起搏器及升级起搏器的比率升高;
(3)CIED装置的复杂、术者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手术时间的延长;
(4)手术的无菌观念不强、术中止血不彻底、囊袋制作不合适等因素,而将污染的起搏系统拔除体外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据统计,在确诊起搏器装置系统感染的患者中,病死率约27%-66%,因此电极拔除越来越得到重视,电极拔除的方法、器械也在不断升级。电极拔除的技术主要有:1.直接拔除;2.锁定导丝技术;3.机械扩张鞘、激光鞘等剥离鞘的使用;4.外科开胸手术拔除;5.杂交技术。多项研究表明起搏器系统拔除的严重并发症在2%左右,死亡率在0.6%。

I类指征:
(1)起搏器系统的任何经静脉部分导致的败血症或起搏器囊袋感染而起搏电极系统的经静脉部分不能被分离;
(2)残留的起搏电极或电极残段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3)残留的起搏电极或电极残段对病人构成直接或即将发生的威胁;
(4)残留的起搏电极或电极残段导致临床上严重的血栓事件发生;
(5)所有可用的静脉阻塞而又必须植入新的经静脉起搏器系统;
(6)起搏电极影响另一起搏装置的植入;
II类指征:
(1)局部的起搏器囊袋感染。包括囊袋脓肿、囊袋破溃和慢性窦道形成,但起搏电极系统静脉内部分未累及,而起搏电极能够通过离断完全与感染区域隔离;
(2)来源不明的隐匿性感染和被怀疑是起搏系统感染;
(3)年轻患者的无功能起搏电极。
· END ·
